川卫函〔2020〕330号
黎邦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模式的建议》(第130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
2019年,我委建成全省便捷就医在线服务平台“天府医健通”,整合全省各级各医疗机构在线服务资源,提供“一网通办”服务,已接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23家,提供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报告查询、健康科普等医疗健康在线服务,总访问浏览量达3300余万人次,累计提供在线服务145万人次。疫情期间,在“天府医健通”平台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专区,为群众提供连续性递进式在线医疗咨询和居家观察指导等服务,引导患者减少到医院就医,有效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支持各地依托实体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指导互联网医院规范开展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复诊服务,及时为患者提供在线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48家互联网医院,累计提供网络咨询、网络复诊和电子处方等服务95.8万人次。
全面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开展预约挂号7945.6万人次,线上支付1.25亿人次,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1.16亿人次。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医疗机构积极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及健康咨询、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等服务,逐步实现患者居家康复和慢病居家管理,不出门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复诊、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延伸服务。
二、关于远程医疗服务
我委大力推动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网络,建立起基层发起、上级响应、多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积极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已建成医联体779个,其中城市医疗集团71个,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7个国家级试点城市已建成32个城市医疗集团;远程医疗协作网153个,覆盖全省2200多家医疗机构,累计实现远程会诊115.4万人次,远程影像诊断576.4万人次,远程心电诊断311.8万人次。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开展5G远程医疗体系建设。
疫情期间,利用5G等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覆盖全省226家定点救治医院的统一远程协同调度管理和会诊系统,统筹调度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形成快速调度、多方参与、全域会诊、共同协作的省市县三级远程会诊运行机制,完成143例次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远程会诊,开展180院次新冠肺炎防控远程培训,有效提升各地医疗救治水平。
积极推动网络联盟医院建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省人民医院等通过信息手段实现网络联盟医院间的远程会诊、网络门诊、远程影像、远程教育培训、联合查房和转接诊事务的双向管理等服务,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提升县、乡镇级网络联盟医院服务水平。
三、关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
近年来,我委积极鼓励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数民族地区的“三基”知识项目的申报,并在立项时给予大力支持,加大对基层、少数民族地区卫技人员培训项目供给。2019年,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设置基础类项目426个,面向基层项目1447项,少数民族地区项目1205项;2020年省级继教项目设置基础类项目576个,面向基层项目2029项,少数民族地区项目1721项。
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断提升。完成45个深度贫困县二期师资培训班,共培训315人,其中村医师资270人,项目管理人员45人。制订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实施方案。委托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对儿科医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现场和实践操作,20个区(县)140人参加培训。
鼓励医共体行政、业务、后勤、物流配送等常设部门统一设置、运行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用耗材与药品的流转体系和溯源体系。鼓励牵头医院建立开放共享的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检验、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加强医共体内部和医共体之间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
下一步,我委将继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深入发展,推广网络联盟医院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服务模式,推动完善区域诊疗服务云平台,结合上下联动机制,发挥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等的作用,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加大对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再次感谢您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韦德体育官网
202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