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子石,女,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所所长。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18年,是昭觉县唯一的女性少数民族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者。
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彝家阿妹,为了帮助被艾滋病困扰的乡亲,从21岁起,毅然肩负起了防治艾滋病的重任,一干就是18年。
18年前的彝家小妹18年后的抗艾斗士
吉木子石出生于1977年,1998年毕业于凉山卫校社区医士班,1999年开始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由于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知识了解不多,人们对艾滋病产生了极大恐惧。刚从事这项工作时,父母亲及亲朋好友都很反对,特别是吉木子石的母亲。
有一次,劳累了一天的吉木子石刚回家,母亲忍不住大声斥责:“一个女娃儿一天到晚跟艾滋病人打交道,我看你还嫁得出去不”
母亲对艾滋病缺乏了解,不知道与病人正常接触是不会传染的。吉木子石只有耐心地给母亲做工作,告诉母亲,艾滋病并没有那么可怕。为了证实正常接触不会被感染,她决定和艾滋病人同吃同住,从容地和艾滋病人一起生活了几天,同事和亲戚朋友都说:子石你太勇敢了。
母亲知道此事后,与吉木子石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但吉木子石态度坚决,她哭着对母亲说:你为什么不相信科学呢,我不会有事的,我绝对不会离开我的工作!
经过反复解释,母亲最终理解了她。
有了家人的支持,吉木子石的工作更加努力了。防治艾滋病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相关知识的讲解工作,让健康人群远离艾滋病的困扰。因此,上山下乡成了“家常便饭”。吉木子石说,有一次到一个村上做宣传和随访,要爬两个山头,到了村上天都黑了,第二天才能下山。忙的时候,十天半个月都不能回家,就在山寨度过,而这样的工作状态,吉木子石坚持了18年。
照顾五个孩子当好“第一书记”
吉木子石的丈夫在美姑县一所学校教书,由于离得很远,好几周才能回一次家,照顾孩子和家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吉木子石一个人的肩上。
吉木子石的儿子今年11岁了,读小学五年级。除了照顾他以外,吉木子石还要照顾他妹妹的两个孩子,以及他弟弟的两个孩子。“由于我弟弟和妹妹的家庭条件很不好,他们的孩子只能由我帮忙照顾。”吉木子石说,“我经常感觉到下班比上班还累,人们开玩笑说我是五个孩子的妈妈。”
如今,吉木子石又接手了一件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昭觉县疾控中心是该县金曲乡的帮乡单位,在单位的推荐下,吉木子石当上了金曲乡呷朵村“第一书记”。
接到任务后,吉木子石又投入到紧张的“精准脱贫”工作中了,她自己直接负责3家贫困户。吉木子石请昭觉县农业站支援了一些草种,自己出了1000多块钱的运费将草种运到了村民家里,希望村民通过种草养羊逐渐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