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清,男,凉山州木里县博科乡卫生院院长。肩背药箱,长年行走在大山的沟坎田间,穿梭于湍急河流的溜索桥边,为山区群众的健康充当保护神。陈正清用他的无私,践行着医者仁心的高尚医德。
连绵起伏的山峦包容着纵横交错的河流,连同茫茫林海一道构成了木里藏乡特殊的自然环境。这里山高谷深,农牧民居住分散,坐落在大山深处的藏宅彝村交通不便,通讯不畅。
又是一个星期天,但陈正清依然一大早背起药箱,准备去上布拉组给几户村民做健康检查。上布拉组坐落在高峻险要的大山深处,至今不通公路,唯一和外界相通的,是一座横亘在汹涌的木里河上的古老溜索桥。
与往常一样,陈正清先搭乘便车行程20多公里,来到木里河畔的溜索桥边,熟练地往身上套上一寸粗的绳索,抓紧滑轮下方的铁链,穿过波涛翻滚的江面,滑向河对岸。“第一次乘溜索时根本不敢往下看,头晕眼花,现在已经习惯了。”陈正清说,“到了河对岸,还要走上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每年的正常医疗巡回,仅这个上布拉组,陈正清至少要去8次。
患者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知我们的工作对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责任。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陈正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8年,陈正清从木里林业局职工医院分流到博科乡卫生院,至2012年4年间,整个乡卫生院只有他一个人,所有工作都要亲自经手。
2010年雨季的一个深夜,博科村克司组一位村民患上前列腺炎尿潴留,小腹胀痛已7个多小时,随时都可能危及生命。因持续一个星期的雨,阻断了通往卫生院的公路,患者根本无法送到卫生院。陈正清得知后,冒着风雨,踏着泥泞,赶往病人家中,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陈正清来不及处理全身湿透的衣服,立即为病人实施了导尿术,一直忙到凌晨,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冒雨返回医院。
2011年,位于博科乡的立洲电站一位工人因胃炎住院,因为患者家属远在外地,陈正清在为他治病的同时,悉心照顾。当患者家属从福建赶到医院,紧握着陈正清的双手久久不愿放开,连说:“好人、好大夫……”
▲陈正清到村民家中看病
服务山区百姓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乡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要求高、任务重的工作,博科乡卫生院服务的乡村有适龄儿童近400人,最远的居住点离乡卫生院要步行整整一天。
为了不漏掉一个适龄儿童,陈正清跋山涉水,走遍了全乡的每一个村落。一次,为了给博科乡与牦牛坪乡交界的洼垮自然点的两名适龄儿童送去脊灰糖丸,陈正清跋涉了整整4个小时。返回时因为天色已晚,加之不熟悉地形,陈正清在原始森林里迷失了方向,又没有带水和干粮,只有忍着饥饿,在黑暗的密林中穿行。曾听村民说森林中常有黑熊出没,恐惧随之而来。在饥渴和恐惧中摸索了3个多小时总算走出了山林,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乡卫生院时已是凌晨2点。
在博科乡卫生院的药房,靠门的药架上搁着需要紧急出诊的药品、急救包、背包手电筒等物资,陈正清说,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在2分钟内就能准备好相应的急救药品出发。
陈正清的认真负责、细心体贴不仅体现在病人身上,还体现在他对卫生院的管理工作上。在乡卫生院二楼的办公室,有一列整洁的木柜,按村组、村民年龄、高血压、孕妇、儿童等分门别类列放着全乡每一个人的健康档案。每一份档案上都标有不同颜色标签,“高血压的是红色签,老人是白色签,儿童的是绿色签。” 陈正清说,这是为了一目了然,快速方便查找。2013年,州县两级卫生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博科乡卫生院召开,陈正清的工作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誉。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2007年,陈正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出诊几百次,诊治患者上万人次,从不言苦;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从不计较,也未曾想过回报。
面对每一个病人,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温和的笑容,他总是说:“服务山区百姓是我最大的幸福。”本乡以及邻乡村民对陈正清充满了信赖,每当他下乡出诊时,村民们都争相拉他到家里做客,村民们说:“只要看到陈医生的笑脸,我们就感到舒心和踏实。”
我很能体会山区受灾群众的困境
2013年4·20地震当天,陈正清立即向中心卫生院请假,拦车从乡里到县城,搭了一辆水泥罐车前往西昌,又坐火车到成都,最后辗转来到芦山县。
灾区除了救援物资的短缺,更多偏远山区的村民急需医疗救助,陈正清千里迢迢赶往灾区,就是为了帮助解决这些“孤岛”的医疗难题。他组建背包医疗队,在泥石流、余震不断的险境中,每天徒步深入边远山区,一背包的药品、村民搬来的简易桌,就是地震后偏远山区的流动医疗队。
在14天的志愿服务中,陈正清共诊治病人1000余人次,虽然很辛苦,但他说“我们那里比芦山这山区更偏僻,所以我很能体会山区受灾群众的困境。”其抗震救灾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被誉为“背包上的医疗队”。
我休息了,我的病人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