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 > 芦山强烈地震医疗救援(2017年7月归档) > 医疗卫生工作简讯

“拼命三郎”用镜头见证大爱——省医学情报研究所王正参加抗震救灾侧记(第二十八期)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3-04-30 】 关闭

logo

  “4.20”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医学情报研究所宣传新闻中心影像部主任王正同志主动请缨,在第一时间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在灾区奋战的4天里,他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瞬间,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
紧急驰援播报最新灾情
  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职业敏感性使王正第一时间就从家里赶往单位,9时许到达单位开始拍摄,10点前往震中芦山开展采访报道。抵达灾区后,他一边紧急协调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等媒体记者,一边扛起摄像机进行采访报道,纪录救援治疗的第一手素材。灾区电话信号异常微弱,他在拍摄间隙将救治最新情况编成短信发给央视记者,利用他们赶往灾区路上的时间,以新闻连线方式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报告最新的灾情。
  第一时间见证最美天使
  下午2点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救护车仍然呼啸不停,医务人员紧张忙碌不停。凭借多年记者的职业敏感,他发掘和报道了芦山县人民医院外科护士张艺川不顾家中房屋倒塌、母亲被埋,坚守一线全力抢救地震伤员,只能匆匆和母亲做最后永别的典型事迹。王正第一时间用镜头记录下宝贵瞬间,用影像见证了天使的大爱。所作报道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纷纷宣传报道张艺川的感人事迹。她的故事也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被网民们亲切的称为“最美护士”。同时,王正还第一个拍摄到芦山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张恒燕忍受着粉碎性骨折手术后的疼痛,奋勇抢救患者的故事。
  灾区的第一夜,一声婴儿的啼哭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为了这个初生婴儿的安全,医务人员彻夜守护,王正抓住时机立即进行采访,写完稿子、编完片子天已经大亮。他又紧急联系四川电视台直播车,终于在8点前用卫星将画面传回中央电视台。《灾区第一夜 守护新生命》在央视滚动播出一天,全国所有卫视和视频网站转载,这就是对辛勤劳动的最大回报,此时王正和他的记者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30多个小时。
徒步穿越“飞石雨”
  地震造成道路、通讯中断,宝兴成为孤岛,受灾情况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王正跟随救援队紧急挺进宝兴,但国道210线上的十多处塌方成为挺进的拦路虎。面对山上不断滚落的石头,王正和救援队队员们只能用铁锹护住头,冒着被飞石砸中的危险,一次次徒步冲过塌方。而这条路正是那位女志愿者的牺牲的地方。王正团队用镜头记录下最珍贵的资料,所拍摄的新闻《打通生命线》在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
  7个小时,20多公里,徒步奔袭抵达宝兴,脚上磨出好几个血泡。当看到群众在路边鼓掌、哭泣、嘴里喊着“你们来了,我们有救了,我们看到希望了”,并将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口粮硬塞给记者的时候,王正和救援队员们落泪了,冒着生命危险冲进来值!哪怕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这是一个卫生宣传人的使命和责任。
  此时宝兴的五龙、明礼两个乡镇依然是孤岛,没有任何信息。王正团队再次跟随医务人员和武警官兵连夜挺进,终于在凌晨抵达,成为第一批抵达这里的记者。来不及休息,抓紧时间采访,写稿……等完成这些工作已是黎明,而此时他们又是连续近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4天时间、6盒磁带、400分钟素材、两天两夜没合眼,王正和他的团队采访制作的新闻《灾区第一夜守护新生命》被央视领导评价为能看到希望有感情温度的新闻。传回的《打通生命线》被《新闻联播》评为当天优秀新闻,获得嘉奖和通报表扬。同时,拍摄制作10条新闻传送至中央电视台播出,充分利用国家权威媒体传播四川白衣战士的大爱与仁义。
  2008-2013年的5年里,王正团队经历了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雅安三次地震灾难的考验。每次他都冲在新闻第一线,用镜头承担白衣天使的重担和责任,用双脚丈量新闻的尺度,用影像感知医者的大爱与温度,见证四川卫生创造的救援和灾后无大疫的奇迹。
  这就是王正和他的团队,千千万万战斗在抗震救灾工作的医药卫生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在特殊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弘扬着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网上赌博app 十大网赌信誉网站 BET365中文平台 澳门网上真人赌场 澳门金沙娱乐城 博彩网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