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李友珍家,陈燕一边给她做检查,一边给李友珍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经过半年时间的康复,68岁的李友珍从最初的卧床到恢复行动,再到现在能做简单的农活,感受着自己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李友珍高兴地说:“感谢绵竹的医生们,是他们让我重新站了起来。”
这是深处大凉山的甘洛,土地贫瘠,条件艰苦,医疗条件落后。
2016年,我省启动“传、帮、带”对口支援,接到指令,绵竹市卫计系统选派60余名,共计两批次的医护人员组成援彝医疗队奔赴甘洛一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辱使命,捍卫健康。”两年时间以来,绵竹援彝医疗队的两届队员们翻越彝区重重峻岭,踏遍甘洛崎岖山路,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誓言。
海棠镇卫生院:何飞
“今天,我们在去海棠的路上,遇到山体塌方,前方有巨石拦路,工程车在清理道路。这么大的一块石头,如果赶上我们路过,可能命都要没了。”
在援彝医疗队员的微信群内,队友们一起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彼此鼓励、相互扶持。
海棠镇地处甘洛县西部边界,是甘洛通往石棉县的必经镇。虽然交通便利,但一到雨季,每走一段就能发现一处滑坡点,路况非常危险。而这些危险,对于在海棠镇卫生院“传、帮、带”的安康医院护士何飞,已经成了她日常工作的不可少的一部分。
今年1月份,何飞跟着援助医疗队来到甘洛,分配到了海棠镇中心卫生院,帮助卫生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刚来之初,何飞和所有帮扶队员一样,被当地恶劣的条件,简陋的医院环境所震撼,面对着这些困难,娇小的何飞没有退缩,她充分发挥了一个“女汉子”的技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查找问题,和卫生院商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和2018年帮扶计划草案。
“海棠镇地势虽高,但十分潮湿,卫生院尤为严重。”何飞说,为了改变医院环境,甘洛县重新选址修建了海棠卫生院,但由于经费不足,新的卫生院一直还没投入使用。
我们积极向上反应了海棠镇卫生院的情况,并得到了甘洛县市委、市政府和援建指挥部的高度重视。”
绵竹市卫计局干部黄德伟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下,按照计划海棠镇中心卫生院将于今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
为此,黄德伟多次组织人员前往海棠镇调研,并初步理出了建设思路:在海棠镇卫生院打造标准化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接种、特色中医馆等科室,帮助卫生院建立卫生院文化等。
新市坝镇中心卫生院:余令
位于城郊的新市坝镇中心卫生院,是甘洛县为数不多医疗条件较好的大型卫生院。但在这个硬件设施很好的乡镇卫生院,却存在着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医护人员技术落后。
“刚来这时,医院里闲置了很多外地捐助的医疗设备没用,我们询问原因的时候,院长很无奈的告诉我们,他们不会用,针对中医康复治疗,他们只会单一的针灸治疗。”
绵竹市中医医院的医生余令说。蜡疗机、骨质疏松治疗仪、腰椎牵引机……看着那么多先进的设备被闲置,余令在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学会使用设备。
余令在新市坝镇卫生院主要从事中医康复,康复门诊没病人的时候,余令便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开讲座、手把手示教,有病人时,他就抓紧机会给医护人员进行演示。一段时间下来,卫生院的同事们不仅技术得到了提高,康复门诊的病人量也逐渐多了起来。
通过几个月的培训,新市坝镇卫生院中医康复门诊在针灸的基础上,相继增加了放血疗法、刃针疗法、腹针疗法等,当地患者知道卫生院来了个绵竹医生,都争相前来治疗。
短短10个月时间,门诊量从最初的不到20人,已经达到了每月300余人次。更让余令觉得欣喜的是,他带的徒弟——当地医生李铮已经能够单独处理颈椎、腰椎以及面瘫等常见疾病,卫生院的医疗技术落后的现状终于得到了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