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特色优势 (第二十一期)
阅读量:
【发布日期:2013-04-27 】
【
关闭 】
“4·20”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抗震救灾医疗救援指挥部在有力、有序组织全省中医药系统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同时,充分运用汶川“5·12”抗震救灾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一手抓地震灾区医疗救治,一手抓灾后疾病中医药防治,做到早准备、早介入,全线安排部署中医药的救治与防病工作,中医药在如火如荼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紧急部署强救援 快速下发了《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当前抗震救灾疾病防治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通知》和《地震灾区应用中医药方法防治疾病的指导意见》,拟定了灾后疾病预防防治处方。要求地震灾区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机构、各中医医疗救援队广泛开展地震灾区群众中医药诊疗和中医药预防疾病工作,积极为灾区人员和抗震救灾部队提供中医药服务。全省各级各类中医机构立即成立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
特色医治见成效 按照5.12汶川地震救灾的经验,灾后急性湿疹、蚊虫叮咬后皮肤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为了保障前线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灾后第2天,省委、省政府和省中医药管理局指示四川省骨科医院紧急生产二黄新伤软膏、都江堰ⅰ号、都江堰ⅱ号等抗震救灾用药。接到任务后,医院药剂科加班2天2夜,紧急生产了软组织损伤用药二黄新伤软膏9495支、急性湿疹用药都江堰ⅰ号13462瓶和蚊虫叮咬用药都江堰ⅱ号14932瓶。这批充满爱心的中药制剂已于4月24日送往芦山县、宝兴县及灵官镇等抗震救灾医疗救援指挥所,分发到各地方医疗救援队和部队医疗救援队。灾区中医医疗队加大中医药预防和治疗,目前在灾区设立中医治疗点6个,提供中医药服务2345人次,特别是康复医师根据芦山灾区医院现有条件采用手法、针灸等多样手段,有效提高了地震伤员救治效果,降低致残率。
杏林服务受欢迎 针对灾区气候特点下发了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和处方,为灾区提供中医药服务。绵阳市中医医院名中医李培等多名专家结合中医药防病经验处方,连夜熬治了防治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1100袋预防中药送往灾区。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等中医医院加紧生产中药颗粒剂配方预防用药。截止25日,已为灾区群众提供大锅汤中药20502袋,提供中成药防病治病16505份,免煎中药颗粒配方(开水冲服)5325余人次。为灾区群众和救援官兵提供清热解暑、预防感冒、腹泻的中医药特色服务,深受灾区群众的欢迎,在四川省中医医院等中医院的诊疗点往往就诊者排成长队。
中医宣传入人心 为灾区群众印制《4.20芦山震后灾区中医药防病手册》3万册和《中医中药 关爱健康》宣传画1万套,在灾区广泛宣传中医药治疗、预防疾病和健康指导知识。有10支中医医疗队深入到村到户治疗,发放中医防病治病手册和张贴宣传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