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棉县坚持深化医改惠民生,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抓住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建制调整改革契机,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着力破解体制保障藩篱、运行机制障碍、财政保障不足、部门政策瓶颈、医保支付壁垒、卫生信息壁垒等难题,积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人民群众得实惠、基层卫生得发展、医疗水平得提升、医保基金增效益的成效,县域内就诊率连续7年保持在90%以上。
一、强化三医联动,构建县域卫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在保留独立法人前提下,整合4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17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1个公立医院集团(辖2个公共卫生机构、3个县级医院和5个基层片区分院)。成立县公立医院集团综合办公室,从行政管理、业务管理、后勤服务、信息系统4个维度研究制定公立医院集团规章制度,推动提高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实施药品“招采付”一体化管理。集团医院实行药品耗材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融合管理,实现集中管理、采购配送、支付货款、用药目录“四统一”,破解基层用药受限困境。2020年全县门诊、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分别为124.52元、4546.36元,群众看病贵有效缓解。
(三)实施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改革。医院集团与医保经办机构统一签订医保定点服务协议,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调控。建立“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总额预警机制,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制定以服务质量水平、患者自付负担、群众满意度等为重点的考核指标,建立与考核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2020年结余医保资金795.6万元,结余比为13.30%,扭转医保资金超支使用局面。
(四)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按照医院集团医疗业务总收入提取1%、县财政给予等额专项补助的筹资方式设立“石棉县公立医院集团建设专项基金”,用于保障基层分院建设管理、派驻基层人员补助、基层人员待遇和发展等。每年新增财政投入约900万元,按照50%差额补助标准,对集团医院员额制人员工资支出进行补助。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公益一类拨款,公益二类管理”,县财政按公益一类全额拨款,2020年拨付1376.03万元。
二、强化简政放权,构建医院集团管理运行新机制
(一)厘清权责清单。成立以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公立医院集团管理理事会,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人事、资产、财务等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医院集团,从直接管理转向行业监管。医院集团从决策、执行、监督、内控四个层面构建量化明晰的“权力清单”,实行人员、财务、后勤保障等统一管理。
(二)探索灵活用人机制。核定县级公立医院人员总量,全面施行员额制,落实人员招聘、内设机构、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内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聘任“七个自主权”。探索“岗编适度分离”管理模式,推动县乡医务人员柔性流动。制定招才引智“10条措施”,设立卫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累计培养、引进优秀医护人员192人,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的16.3%。
(三)优化薪资分配制度。落实集团医院内部绩效分配自主权,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推动实现员额人员与编内人员同工同酬同待遇。健全基层医务人员荣誉制度,按人均5000元标准落实医师节奖励金,累计发放奖励金112万元。按照优绩优酬原则,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人均1.5万元考核激励。
三、强化需求导向,构建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先在全省开展慢病门诊治疗打包付费改革,创新“两病”签约医保服务包,组建糖尿病、高血压治疗服务专家团队,建立慢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转诊—随访—康复—护理—自我管理”全链条服务模式。2020年,签约患者自费起付线由400元降至50元,全县自费起付线支出减少35.91万元,“两病”签约服务共结余医保资金194.94万元,结余比达63.89%。
(二)医防融合推进全民健康管理。石棉县人民医院率先建成全省第一家四星级数字化医院,依托覆盖县乡村三级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在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自然就医不断完善个人健康档案,使个人健康档案真正变成了“活档案”。2020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99%,健康服务链直呼全生命周期。
(三)服务协同增强群众获得感。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远程心电、临床检验、远程诊疗和视频会议5个中心,构建上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的多点多级医疗远程会诊平台和区域医疗协同平台。2020年,累计完成区域协同业务13276例,同比2019年增加62.80%,为群众节约看病费用约100余万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由2015年的26.94%提升至47.24%。
(雅安市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