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的是使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确保每个居民,无论其地域、民族、性别、收入及社会地位差异,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这既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然而在很多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地广人稀、卫生基础条件差,公共卫生服务成本大、难度高,对此,我省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强化管理,努力把公共卫生服务做实、做细,将服务送到每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居民身边,切实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权益。
一是针对在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参与力度不够,指导能力参差不齐,基层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整合资源,将疾病控制、监督执法、妇幼保健和精神卫生等专业机构的技术优势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实际相结合,成立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着重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查考核,信息管理等方面实施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能力,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纵向的项目指导工作新机制,确保公共卫生服务“有人办、办得好、监管严”。同时,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少、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分级指导、对口联系、定点派驻”的形式,建立协作机制,重点加强基层服务能力,目前在很多基层乡镇卫生院中都能看到上级对口支援或指导的医师长期帮扶。
二是克服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等困难,转变服务方式,将服务送进大山、送到群众身边。如甘孜州藏族自治州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7人,该州丹巴县岳扎乡卫生院最远的村在距离20公里外、海拔4800米的高山上,还有的县最远的村庄离乡卫生院60公里。为了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农村基层得到落实,该州的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实行分片包干,签订服务协议,定期将老年人体检、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服务送到村,并在每次服务后都由村里盖章填写服务意见,严格考核将服务数量效果与个人收入挂钩,通过强化管理、完善制度、规范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针对民族习俗,创造性地实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健康水平。如在凉山彝族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难于接受住院分娩。卫生部门会同妇联、妇儿工委办等单位,广泛开展与住院分娩、母婴安全相关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健康教育和知识下乡活动,进行反复宣传教育,同时确实落实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设立孕产妇待产点、实行住院分娩护送服务补贴等新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凉山州昭觉县,住院分娩率从2008年的17%提高到2011年的50%。
偏远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扎实落实极大促进了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高血压患者375.56万人,糖尿病患者125.68万人,分别完成了任务数的169.94%和155.16%,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了13万人,较2008年增加了116.7%;超额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服叶酸、两癌检查等任务,服务人数均居西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