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雅安芦山“4.20”7.0级地震,给宝兴县灵关镇2万多居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确保遭受重创的灵关镇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全覆盖,泸州市卫生局急灾区人民之所急,积极响应四川省卫生厅的号召,于5月2日派出从市属医疗机构、四县三区医疗卫生机构抽调的31名队员奔赴灾区,开展基层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对口支援工作。
一、加强组织堡垒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泸州市对口支援“4.20” 芦山7.0级地震灾区基层医疗卫生队(第一批)队员中,共有共产党员13人,入党积极分子3人。为加强党组织对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的组织领导,医疗卫生队报请中共泸州市卫生局委员会批准后,成立临时党支部,队长卢苇同志兼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队员罗杰兼任组织委员,徐江兼任宣传委员,张勇兼任纪律委员,刘中兼任生活文体委员。党支部成立后,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倡导全体党员干部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对口支援工作的最前列。在半个月的工作中,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所有党员干部始终坚持战斗在对口支援的第一线,在公共场所消杀灭的现场,在探寻水源、监测水质的崎岖山路上,流行病学调查、地震后疫苗集中普种接种点、医疗巡诊点……都留下了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在抓好对口支援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帮扶,实现对入党积极分子的一对一帮扶。号召非党员同志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抗震救灾对口支援的最前线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向党员同志学习,在工作之余加强《中国共产党章程》、党史、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力争早日加入党组织。同时发动非党同志对党员队伍的监督,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截止至15日,已经有6名同志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二、整合卫生队伍力量,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扎实开展
(一)结合实际合理整合队伍,加强重点区域对口支援力量
医疗卫生队(第一批)全体队员认真梳理了5月6日以前宝兴县灵关镇的整体防疫情况,发现新中学、新停车场、菜市场三个安置点人数均在500人以上,且具有安置人员复杂、地域广的特点,决定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从5月6日起,抽调6名队员专职负责新中学、菜市场、停车场三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并对部分村的卫生服务人员做了调整。形成了重点区域重点管理,分散区域不留死角的卫生防疫局面。由于安置点面积较大,人口密度大,厕所及垃圾桶多,为确保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到位,除加强指导和督促安置点认真开展消杀灭外,队员罗杰、肖尧经常头顶烈日,亲自持动手开展消杀灭工具进行消杀工作,为重点安置点消杀灭工作无私奉献,但他们毫无怨言,反而觉得“这样心里更加踏实”。面对负责片区的处置死亡动物的分外之事,队员罗靖、刘世平发扬不怕脏、不怕臭、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精神,快速深埋消毒处置;他们还积极参与到片区百姓搭建公共厕所的工作中,赢得了片区百姓及相关处置部门同志的尊敬。
灵关镇各学校(含板房学校)13日起开始复课,医疗卫生队立即把学校卫生工作作为重点监控范围。实行在全覆盖基础上的重点管理。在分片队员的协助下,专门派出队员对全镇复课的灵关镇小学、新中学、河口新兴小学、中坝小学进行学校卫生状况的摸底调查,同时要求每所学校确定卫生防疫负责人、建立健全学生晨检、环境卫生、饮食卫生等工作制度,确保学校卫生安全。
(二)合理利用队员专业特长,成立专业应急队伍
为更好地发挥队员的专业特长,从13日起成立专门的学校晨检、流行病学调查回访、水质巡查、医疗应急救治四支应急分队。各分片医疗卫生队员在各片巡查中发现不能解决的专业问题立即上报领队,再由领队调派应急分队进行处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专业应急队伍表现出了更高的应急能力和专业能力,提高了专业处置水平。
(三)强化队伍组织管理,确保队伍战斗力
31名队员分别来自7个不同的区县,大家素不相识。因此,纪律严明、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建设尤其迫切和重要。医疗卫生队到达灾区后,立即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及专业管理团队,完善了组织管理机构,要求全体队员做到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做有损泸州良好卫生形象的事、不做有损受灾群众感情的事、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制定了《医疗卫生队管理制度》及工作日志。经不断总结,进一步完善了《卫生工作情况日志》、《饮用水监测工作日志》、《学校卫生工作日常巡查工作要点》、《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要点及流程》、《传染病监测日志》等工作常用表册、工作要点,以便进一步指导队员开展工作。每日下午5点前统计上报工作情况,每日召开总结会总结当日工作情况、部署第二天工作,做到每日工作有重点,阶段工作有小结,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有条不紊的扎实开展。在管理工作中,张国强、袁章伯、徐江、罗杰、张勇、刘中等同志充分发挥基层管理与“汶川地震”卫生防疫经验,积极建言献策,使组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
在生活后勤保障方面,在提倡群策群力、克服困难的基础上,努力解决队员的就餐、洗澡及医疗问题。同时也建立了帐篷营地管理制度与卫生制度,卫生院驻地卫生管理等一系列规章。确保队员在现实条件下得到更好的照顾,保障了队伍的战斗力。“烈日当空汗如雨,暴雨如注蓬成河”、“白天挥汗,黑夜披棉”,是前期非常艰苦帐篷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队员仍然无怨无悔,非常出色的完成着自己的工作任务。
(四)大力加强业务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强、业务精的队伍
邀请专家对对口支援队伍进行培训。在奔赴灾区途中,邀请泸州市疾控中心王勇副主任在运载对口支援的大巴车对全体队员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卫生监测、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等业务知识,夯实对口支援基础业务能力。
勤于总结,在实战中提高业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医疗卫生队认真组织队员进行工作总结,并在总结讨论中提高队员的整体水平。经不断修订,制定各种饮用水管理、学校卫生管理、流行病学调查、疾病监控、应急救治等工作要点,更好的指导对口支援工作。
发挥专业对口特色,实现队员之间互帮互学。31名队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队伍,队员张国强、罗杰、郭强对公共卫生管理、学校卫生管理有专长,张勇精通流行病学调查程序,徐江熟悉饮用水监督、监测工作……每日晨会、总结会抽出一定时间,由具备专业特长的队员对全体队员进行业务培训,在工作中开展互帮互学,不断提高队员专业工作能力。
三、加强与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卫生部门和医疗卫生救援队的交流、沟通、合作,确保工作扎实开展
泸州市医疗卫生队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抵达重灾区灵关镇后,立即与在灵关镇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江苏卫生应急总队、宝兴县抗震救灾卫生指挥部、宝兴县卫生局、灵关镇卫生院等单位多次进行沟通交流。派出队员与江苏卫生应急队员一道,深入各村摸清人口现状、安置点分布状况、安置人口户数、安置人口数、卫生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重点问题。根据实际,制定工作措施,指导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与省疾控中心、宝兴县卫生局、疾控中心、灵关镇卫生院信息交换平台,落实队员徐江兼职负责每日向对口机构报送相关信息。建立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沟通机制,无特殊情况每日相互交换信息,发生异常情况或重点工作安排及时沟通,确保灾区基础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针对灵关镇中心卫生院晨检医务人员缺乏、水质监测知识欠缺等问题,医疗卫生队与卫生院进行商量后,与卫生院达成工作交流、业务培训等共识。由卫生院落实专门人员与泸州市医疗卫生队一起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进行传帮带,确保对口支援队伍撤离后有专人对各项工作进行管理。
四、不畏艰难,团结协作,深入基层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近半月以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所有队员忘记节假日,放弃星期天,冒着余震,不畏飞石滚落,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每日奋战在卫生防疫的最前线。建立健全灵关镇安置点分布状况分布,灵关镇灾后饮用水,学校卫生管理等基础数据。平均每日出动指导车次约12台次,指导人员30人次,指导安置点约30个,指导环境消毒约40000㎡,环境杀毒约20000㎡,消毒厕所约80个、消毒垃圾堆约90个,实现对集中式供水的出厂水、末梢水定时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的62处水源水巡查。每日接诊人次约40人,同时加强传染病监测以及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对口支援,基本实现对12个村,大型安置点的基础医疗卫生全覆盖,至今未发现集中式疫情。
5月6日至12日,泸州市医疗卫生队全力配合灵关镇卫生院开展地震后8月龄至14周岁龄儿童普种甲肝疫苗、麻风腮疫苗接种工作,从临时接种点布置,接种时的登记、接种、留观、异常反应处置,接种后医疗废物处置、接种点清理,接种后现场评估对口支援队员全程参与,据统计,灵关镇甲肝疫苗接种2147人,麻风腮疫苗接种2360人。确保地震后疫苗集中普种有效进行。
灵关镇是“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基础医疗、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任重而道远,泸州市对口支援卫生队(第一批)全体队员深知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全体队员将继续发扬抗争救灾精神,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畏艰难,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与灾区人民一道夺取抗争救灾工作的胜利! (供稿:卢苇、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