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老一辈儿甚至以“老来瘦”为寓意好的说法,但其实老年人清瘦不一定是好事。有一类老年人四肢松软纤细,腰腹部赘肉堆积,这种情况就要警惕“肌肉减少症”了。它的出现是老年人机体衰弱的一个关键节点。
肌少症的定义
肌少症是指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力量或躯体功能下降,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
自测“肌肉减少症”
可用“指环试验”来检测。双手双侧食指和拇指环绕围住非优势小腿最粗的部位,如果双手构成的围度刚好合适或比小腿还大,则可能有肌少症的风险。
如果用皮尺测量该位置,临界围度(男性34厘米,女性33厘米)可以作为参考值,如果低于临界围度,则可能出现肌少症的风险,需要去医院借助仪器做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肌少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肌少症的危害不容小觑,一个小的不良事件,即可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患有肌少症的老人容易发生跌倒,继而在跌倒后发生骨折。
而肌少症不利于伤口愈合,住院期间及住院后活动受限,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增加医疗费用不说,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缩短老年人的寿命。
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尤为重要。
肌少症5大征兆
体重减轻:没有刻意减重的情况下,6个月内体重下降5%(例如70KG的老人家在6个月内减重≥3.5KG);
走路缓慢:因为大腿肌肉力量下降,导致走路没劲儿走不快;
上楼双腿沉重:从走路缓慢变成连起身都很困难,而且上下楼梯困难;
握力下降:比如提不动开水壶倒水、罐头打不开、毛巾拧不干等;
反复跌倒:1年内连续、无法控制地在平底走路中跌倒2次以上;到这个阶段,肌少症已经比较严重,要注意跌倒之后的照护与复健,避免长期卧床之后造成的肌肉二度流失。
肌少症的预防
01坚持运动
阻抗运动和有氧运动都是预防的好帮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2-3次持续时间约半小时),比如慢跑,打太极、举矿泉水瓶等。
甚至在沙发上抬抬腿,或出门散步买菜等简易的运动。有条件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老年人可以尝试举哑铃、俯卧撑等。
温馨小提示
运动贵在坚持,不强求过量,否则容易造成骨折、肌肉拉伤等一系列身体伤害。
老年人参加体育运动后的正常表现应为:
①脸色红润;②微微出汗;③心率加快但不超过120次/分钟;④运动后身体稍感疲劳,但休息后即得到恢复;⑤有食欲增加、睡眠转好和精神变好的感觉;⑥原有的慢性疾病可得到缓解。
如果坚持锻炼后,出现了与此相悖的后果,那么老年人就要对自己的运动量或锻炼方法进行调整,以免给身体带来副作用。
02合理补充营养
科学膳食讲究均衡适量,荤素搭配,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猜猜有哪些适宜日常食用的?
做笔记时间到!
① 少吃碳水化合物(比如面条、馒头等)和糖类;②多摄入鱼肉、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和新鲜蔬菜水果;③ 少吃腌菜、咸菜等;④同时摄入适量的营养补充剂,比如维生素D、多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油、海产品等)、口服营养制剂等。⑤ 最后,尽量将食物变得细软,容易消化,且清淡少盐,少辛辣,宜蒸、煮、炖、炒,不宜炸、烤、煎等。
研究表明,日常补充维生素D(或钙和维生素D组合),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肌肉的功能,并降低跌倒、残疾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03保持良好心情
衰弱的发生与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因此,日常生活中需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04其他
重视慢病和多重用药管理,一些慢性病的发生与衰弱和肌少症的发生也息息相关。必要时可咨询全科医生,合理调整用药。
05老年综合评估和多学科干预
定期体检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老年综合评估、衰弱和肌少症的评估等,及时了解身体情况。
06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指以睾酮、雌激素替代疗法为主,但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安全性有待考证。针对衰弱和肌少症的药物干预需谨慎,最好咨询专业医生再决定是否服用。
总的来说,存钱不如存肌肉。只有当我们有了坚实的臂膀,强健的体魄,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享受天伦之乐,体验生活之美。
本文作者:李华英、唐婷(资阳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