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介绍
成华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东北部,全区幅员面积109.3平方公里,是成都市主城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区。全区辖双桥子、猛追湾等11个街道,常住人口138.19万人,人口密度12643人/平方公里。
成华区60岁以上人口占22.52%,高于全国18.70%的占比,其中,65岁以上老人中失能、失智、半失能达13%,老年人患病率高、慢病多、失能多,健康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供给的压力与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为积极妥善解决医养服务供需错配矛盾凸显、医疗机构“养”的空间不大、养老机构“医”的保障不够、“四二一”家庭的中年子女无时间、无精力照顾老人等问题,成华区委、区政府顺应成华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践行“人民至上,健康至上”发展理念,大力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建立健全医养结合的政策体系、供给体系、服务体系、标准体系,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输出了“医养结合”成华样本,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仅“老有所依”,更能“老有所医”。
面对民生关切和发展瓶颈,成华区使命在肩、主动而为,对标学习上海市普陀区、“长三角”等地先进经验做法,紧抓全国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契机,坚持“政府主导、试点引领、社会参与”,统筹实施颐养康乐幸福工程,做实政府保障基本、居家社区联动、机构专业照护服务,逐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新格局,首创全国医养联合服务新标准,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又可复制推广的医养结合“成华新路”。
创新实践经验-亮点体现
医养结合,“养”是重点,“医”是痛点,“结”“合”是难点。成华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医与养由“两张皮”割裂向“一体化”发展升级跨越,实现“医中能养、养中能医”,用医养结合的温度标注品质养老的刻度。
构建多层次医养服务体系,筑底保障网、扩面覆盖网、优质服务网全面“结”起来。
创新构建以区属公立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社会医养服务资源为补充的三级医养结合服务网络。
其中区属公立医院突出公益性,有效实现失能老人“离家近、价格低、具有医疗及生活保障”的“筑底”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提供居家上门医疗服务,实现了养老公共服务的覆盖“扩面”;社会优质医养服务资源的统筹引入,重点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品质化”需求,较好解决了医养“提质”问题。
实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医、养真正“合”起来。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出发,打通部门隔阂、机制障碍和政策关卡,推动医疗与养老资源有机整合、服务功能聚合、数据信息共享,建立规范的入院审批流程、精细的医养服务标准、高效的费用结算机制和多元的监督指导机制,推动“医”“养”有效衔接,提供持续性、专业化的医养照护服务。
在区中医医院实行入托老人“分区管理、动态转换”,将经过评估符合入院指征的老人转入病房成为“住院状态”,将住院病区治疗后需要康复和病情稳定的老人转到康复病房进入“调养状态”,病情稳定期回归原“颐养状态”,由护理员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保健服务,做到医疗、养老动态管理与服务无缝衔接,实现医养融合、边养边医,满足老年人“有病治病、无病疗养”需求。
不辱国家部委试点使命,医养联合服务行业标准“立”起来。
全面推进全国医养联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创新构建服务标准体系和效果评价标准体系。服务标准方面,不断完善全区医养服务机构设置及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评估标准等服务体系,建立机构、社区、居家三级服务规范,实现“服务标准规范化、服务模式统一化、服务内容量化”;评价标准方面,着重从服务量、服务质量、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具有操作性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升。
创新成效-社会影响
成华区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构建医养结合标准体系,全力为老人康养尽责、为群众减负增效、为国家试点探路,实现政治效应、经济效益、社会效果相得益彰,获得国家、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先后荣获“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通过“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做好了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的“加法”。
增加对医养结合硬件投入,建成运营2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105处日间照料中心、40处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培育和发展养老机构30个、养老服务专业组织42家,引进“华润熙悦里”“龙湖椿山万树”“上海爱照护”等大型品牌企业入驻,促进了全区适老产业新发展。引入顾连医疗参与医养联合项目,建成了西南地区最大规模国际康复专科医院,将国际先进康复理念及技术引入成华。
联合顾连医疗设立新型医养机构—成华顾连护理站,打造了嵌入社区的医养服务精品项目,提供长照险居家上门护理、康复指导、失能患者护理和照护服务,年均服务1.43万人次,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健康管理中心
通过“贯通政策,减负增效”做好了降低群众经济负担的“减法”。
在医养结合探索实践中,加强部门联动,千方百计落实国家老龄工作惠民政策,将安宁疗护服务、长期照护服务、老年友善机构创建、中医药服务等有机融合、创新运用,为老年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和照护压力,避免了“老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窘境,增进了民生福祉和政府公信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老人家庭和社会的普遍点赞。
通过“试点先行,建立规范”做好了医养结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广的“乘法”。
通过“列清单、明责任、建体系、定标准、促改进、提质量”等系列标准化活动,梳理医养结合各环节服务内容、方法、流程、指标等要求,用可操作的“成华标准”指导医养结合服务“怎么干”、业绩“如何评”,提升了医养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成华区首创的三级医养服务模式被省卫健委列入工作经验报告,牵头制定的《四川省失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已全省下发试行,编写并发行的《医养结合服务应用实践》专著,被指定为四川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培训教材,试点经验被纳入2021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案例汇编,实践探索经验融入国家标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为全国、全省推进医养服务标准化建设贡献了先行先试的“成华经验”。
通过“一体供给,便捷转诊”做好了免除老年人来回奔波之苦的“除法”。
采取“龙头引领+全域联动”模式,将家庭照料、养老照护与全科诊所、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精准对接,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急症诊疗-治疗后期康复医护-慢病管理-病后失能长期护理-失智者照护-安宁疗护”连续性医养服务,让老年人得到一站式医养服务。
区中医医院年均服务老年病患者7万余人次,服务满意率达97%,荣获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2021年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医养康养推荐活动“优秀医养结合康养机构”等称号。
供稿(图)单位:成华区卫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