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喜欢自己掏耳朵吗?每次自己掏耳朵的时候,带给您的体验:是舒服?是疼痛?还是惊恐?掏过之后的体验又是什么?是舒服?还是耳朵开始有水?还是听不见了?今天让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来告诉您:自己想要即舒服又安全的掏耳朵,不是不可能!那如何才能做到舒服的自己掏耳朵呢?请您先收下这份“掏耳朵操作指南”,愿您能拥有一个舒适的“掏耳”体验。
当你掏耳朵时,你在掏哪里?
首先,耳屎这个东西呢,有的人是片状的,有的人是油状的,所谓的“干”和“稀”,这个是祖传的,没办法改变的。由于耳朵的特殊构造,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掏耳朵主要涉及外耳,确切的说是外耳道,我们就只讨论外耳道的那点事。
外耳道的定义:是指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的一条伸入颞骨的略成“S”型弯曲的盲管,由软骨部和骨部组成,软骨部被覆粘膜,含耵聍腺(耳屎的学名就是耵聍),富含毛囊和汗腺。意思就是外耳道就像一个洞,外面那个口都看得见,但是里面黑漆漆的,耳屎就长在里面,这个洞有一个底,叫做鼓膜。鼓膜是一层很漂亮的薄薄的膜,表面有神经、血管,碰到它就会疼,碰伤它就不仅疼,还可能聋,伤得再透彻一点,不仅疼和聋,还会晕,所以这个“洞底”,我们是惹不起的,不借助医学检查设备的时候,咱们就在门口“捣鼓捣鼓”就可以了。
既然外耳道是“S”型,我们在掏耳朵的时候就要温柔,要绅士,不管是用什么工具,动作要轻柔,外耳道的前三分之一,也就是软骨部,我们掏的时候是可以稍微放那么一点点心的。因为它被覆的是皮肤,虽然很薄,但是掏着还是很舒服的。但是后三分之二,那可是碰到就会疼,敏感得不行,再深入可能会弄伤鼓膜。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哪是那三分之一的边界呢?答案是靠经验,因为成人的外耳道长度大概是2.5-3.5厘米,拿不准的话,就在门口“捣鼓捣鼓”就可以了。
掏耳神器真的好吗?
我们之前说的外耳道外三分之一是皮肤,掏起来不疼,还挺爽,但是耳屎这东西它是长在内三分之二的呀,怎么办?现在市面上有一种“掏耳神器”,带光源的、带视频的,像一支笔一样,往外耳道一照,手机里面一切清晰可见。什么耳屎呀、鼓膜呀,一切看得明明白白,那这样的掏耳神器能不能用呢?如果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那就可以放心掏了!
第一,您熟悉外耳道和鼓膜长什么样,并且知道它们如果生病了长什么样,用行话说就是熟悉外耳的解剖和病理生理;
第二,您手巧,一只手持光源,另一只手持挖耳勺,在您的双眼直视下,持挖耳勺的手,想去哪去哪,在整个外耳道这个深邃的洞里自由行动,还不会弄疼自己;
第三,您的耳道天生宽阔,可以同时容纳“视频笔”和挖耳器械。如果以上三个条件不能满足,那么不建议您从事这项危险活动,咱们就在门口“捣鼓捣鼓”就可以了。
掏耳的注意事项
如果您是非医学专业人士,又想自己掏耳朵,且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在实现自己“掏耳自由”的同时,也需注意以下情况:
第一:掏的时候不建议选择棉签直接往里捅,一不小心很容易把耵聍给往外耳道深部捅进去了,本来耳屎还有一条缝透气,这么一捅,全堵死了,然后就听不见了,耳鸣了。
第二:注意挖耳工具的清洁,外耳道平时可是黑漆漆的一个“死胡同”呀,有温度容易滋生感染,如果清洁不到位,容易感染真菌、霉菌等。
第三:外耳道的皮肤是有自洁能力的,人家每天可没闲着呀,勤勤恳恳的工作,所以不需要频繁的掏耳和清洗。不恰当的清洗掏耳,频繁的刺激反而会造成外耳道自洁功能紊乱,容易导致耵聍分泌过多,堵塞外耳道,或者产生外耳道炎症等问题。
第四:针对有小朋友的家长说一说,耳屎本质上是一种油脂混合物,“屎”是不知道谁给强加上去的。其实学名叫耵聍,有疏水性,可防水,可润滑,耵聍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没必要掏的那么干净。但外耳朵痛或者体检听力筛查不通过的时候就需要好好检查了。
总之,想要自己舒服的掏耳朵,是可行的,但是不一定是必要的,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您想掏,可以自己挠挠,但是请记住注意事项。
最后,我们今天讲的都是针对拥有健康外耳道的人群,如果您有耳痛、耳鸣、听力下降、耳痒、耳流液、流脓,结痂、外耳道先天性狭窄等耳部相关问题,请一定先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祝您“掏耳愉快”!
转载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但也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