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的王爷爷是老病号,总因时不时发烧住院,每次来都得支气管镜检查,而每次气管镜吸痰还都有不小的“收获”:有时候吸出菜叶,有时候吸出米粒......
熟悉王爷爷的医生都调侃:王爷爷,不用说都知道您吃什么好吃的了。
很多好奇宝宝会问:气管应该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怎么会吸出这么多食物呢?
这要从王爷爷脑梗说起,自从脑梗后就落下了吃饭呛咳的后遗症,越是稀汤越明显,尤其是一喝水就咳嗽好几声。
起初家人还没在意,后来总是时不时发烧,反反复复好几次,家人们终于知道了一个名词“吸入性肺炎”——一种“吃出来的肺炎”,是很多老年人的隐形杀手。
什么是吸入性肺炎?
顾名思义,气管、支气管、下呼吸道和肺本该负责呼吸功能,食物吞咽后本该进入食道,却误吸入气管、支气管和下呼吸道,成为了气道异物,引起发热感染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和症状。
为什么会得吸入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好发于有吞咽功能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的患者。
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是脑神经相关病变。
如脑梗塞、脑出血,此外还有衰弱、肌少症,这些疾病的共同点是引起吞咽局部肌肉协调障碍。
王爷爷就是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再加上高龄衰弱进而导致吸入性肺炎。
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吸入性肺炎,主要是消化道原发病变使本该在胃内被消化的食物返流,误吸入气道造成的。
如何判断是吸入性肺炎呢?
正常人由于会厌和声门保护性反射及吞咽的协同作用,食物和异物不易进入下呼吸道,少量液体能通过咳嗽排出。
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饮水后如果出现刺激性呛咳、气急甚至哮喘,就是我们常说的“显性误吸”。
但是最可怕的是很多老年人当时饮水后(大于1分钟)无咳嗽、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体征,称为“隐性误吸”。
“隐性误吸”易被忽视、漏诊,等到患者到医院经过气管镜和胸CT检查才得以证实存在误吸。
如何预防吸入性肺炎?
1、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和咳嗽反射,可行洼田饮水试验(喝30ml温开水,观察吞咽时间和呛咳情况),洼田饮水试验3级以上,建议留置鼻胃管或胃空肠造瘘管。
2、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如糊状食物或增稠剂增加食物的粘稠度,避免食用稀水,稀汤。
3、专业指导下进行吞咽训练和早期康复。
4、进食时,应抬高床头35~40°;对吞咽困难的患者,在进食时应尽量保持低头、头转向一侧,鼓励少量多次吞咽食物和吞咽后咳嗽。
5、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口咽细菌定植。
反复折腾几次家属终于意识到了吸入性肺炎的可怕,最终王爷爷进行了胃造瘘术。
不到两个月时间,子女们惊喜地发现王爷爷居然胖乎了许多,发烧也比以前少了,大家都期盼着再过两个月给爷爷过100岁生日呢。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
来源: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免责声明:我们重在分享,但也尊重原创,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