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60岁以上老人24.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6%;65岁以上老人19.1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2%。近年来,宣汉县大力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径,初步建立以“建强机制、医养相‘融’、医有所‘养’、养有‘医’靠”为特点的医养服务发展新模式,于2024年成功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一、建强机制,夯实医养服务新根基。成立以县长任组长的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署落实,印发《宣汉县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系列韦德体育官网,建立推进医养结合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医养结合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上下互通的医养结合协同推进机制。
二、医养相“融”,创新医养结合新模式
(一)医养基础更扎实。坚持医疗、养老同步发展理念,全县17家公立敬老院全部设立医务室,落实医务人员入驻;其余养老服务机构分别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巡诊机制,打通养老机构就医最后一公里。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55家,创建率97.8%。全县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开设老年病科,定期为老年人开展理疗及康复训练。
(二)医养护理更舒心。创新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县人民医院成立造口治疗中心,开展居家失能老年患者延续护理7155人次。县第三人民医院组建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为卧床老年患者提供居家延续护理服务。
(三)医养模式有创新。积极探索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工疗”康复管理新模式,一体化建设县精神病医院与县特困人员精神康复院,实现“住院床位”和“养老床位”科学转换。与玩具厂合作开展来料加工“手工”作业,设置老年精神病患者康复农场,引导患者参与适度农作物生产,通过技能培训促进身心康复。
三、医有所“养”,打造医养结合新业态
(一)以“医疗+老年教育+养老”发展医养产业。将原君塘中心校闲置校区改建为医教养中心,融入老年教育特色,与四川文理学院、宣汉职中建立合作关系,将医教养中心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县老年大学、县老年人协会定期到医教养中心开展书画、文艺演出、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形成“医疗、康复、护理、养老及老年教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解决失能老年人医养服务需求。全县建成医教养中心3家。(图3)
(二)创新“信息跑路+医护上门”社区服务模式。东乡街道湖山社区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独居、空巢老人开展生命体征监测、滞留跌倒报警等服务。天生镇仙桥社区搭建钉钉智能化平台,对空巢留守老人开展“平安问候”活动,对未回复信息的空巢留守老人及时派社区及医护人员上门服务,防范意外发生。天生镇仙桥社区、东乡街道湖山社区成功创建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三)以“网格管理+包保责任制”夯实居家医养。全县388个家庭医生团队按照网格化及包保责任管理要求,分片负责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落实红、黄、绿三色管理制度,为老年人发放防疫包及就医联系明白卡,保障居家老年人病有所医。
四、养有“医”靠,推动医养结合新改革
(一)医疗养老支付更惠民。试点开展安宁疗护、家庭病床服务实行按床日付费,建立家庭病床和安宁疗护服务管理制度,出台《改革试点方案》。全县15家医疗机构参与试点,接受安宁疗护10例、家庭病床服务13例;10项中医治疗性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全县“两病”患者用药率70%。落实老年人就医费用减免优待政策,三年来累计减免157万元。
(二)社区医养服务更贴心。在东乡街道文昌社区和湖山社区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对筛查出的临界人群和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干预行动,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实施健康敲门行动,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三个一”医养结合服务。
(三)医养服务保障更科学。印发《宣汉县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工作方案(试行)》,大力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收入扣除成本,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确保从事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不低于同类人员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