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粗脖子病”,主要的致病原因就是整个地区环境缺碘,导致居民摄碘不足,引起甲状腺代偿性增大。
原因:碘是人体内甲状腺组织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一种原料,而甲状腺激素是参与人体新陈代谢活动极为重要的内分泌激素。人体好比是一架十分精密的机器,当体内缺少了碘,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分泌都会减少,这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人体内会自动产生一种“信号”,使主管甲状腺激素的两个部位——下丘脑和垂体兴奋起来;这样,相应激素的分泌就增多,作用到甲状腺组织,使甲状腺在组织结构上发生变化,分泌更多的甲状腺激素。这样一来,甲状腺的每个细胞都变大了,整个甲状腺的体积也就增大了。因为甲状腺位于头颈的前面,所以形成了“粗脖子”。
高发地: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山区和远离海洋的地区。
防治手段:对付地方性甲状腺肿,最有效的办法是积极预防,预防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足量的碘。
注意事项:自 1979 年起,国家立法在碘缺乏病病区推行食盐加碘;1996 年,我国采用全民食盐碘化防治碘缺乏病,特别是地方性甲状腺肿。2002 年,我国修改国家标准,将食盐加碘浓度从 40 毫克 / 千克调整为(35±15)毫克 / 千克。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成年人每日碘摄入量为 150 微克。碘与甲状腺肿的患病率呈现“U”形曲线,即当碘缺乏时,患病率增加(低碘性甲状腺肿);随着摄碘率的增加,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逐渐下降,达 5% 以下(即“U”的低端);如果摄碘量继续增加,甲状腺肿的患病率又将回升,部分学者称之为“高碘性甲状腺肿”。因此,补碘应适量。食盐加碘应当根据地区的自然碘环境有区别地推行,并要定期检测居民的尿碘水平,碘充足和碘过量地区应当使用无碘食盐,具有甲状腺疾病遗传背景或潜在甲状腺疾病的个人可以不食用碘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