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卫发〔2019〕50号
各市(州)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委直属有关单位,国家委在川医疗机构: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妥善解决部分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群众就医问题,我委制定了《四川省家庭病床管理服务规范(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家庭病床工作,为居家患者提供规范、安全、便捷的家庭病床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附件:四川省家庭病床管理服务规范(试行)
韦德体育官网
2019年11月22日
附件
四川省家庭病床管理服务规范(试行)
家庭病床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符合住院条件,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因生活不能自理或行动不便,根据医疗需要在其家庭设立的病床。家庭病床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规范家庭病床管理和服务,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参照原卫生部《家庭病床暂行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服务机构要求
(一)服务机构
家庭病床服务机构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二)基本条件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申请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应具备以下条件:
(1)经卫生健康部门批准,具有相应执业资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与医疗保障部门签定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协议。
(3)配备家庭病床患者需要的基本医疗服务设备、足够的药品。
(4)具有与所提供服务匹配的团队,建立有详细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预案。
(5)遵守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部门的有关规定。
2.设备要求
(1)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应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小型、便于携带的诊断、检查、治疗的器材,包括出诊包、急救箱、便携式心电图、便携式氧气袋(筒)等。出诊包主要包括听诊器、注射器、血压计、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便携式血糖检测仪、换药包(消毒包)、医疗垃圾袋等。急救箱包括常用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
(2)视患者需要配置的换药器材、简易康复设备(如电针机、中频机)、中医康复治疗用物、超声雾化机及与所开展服务项目相关的器材等。
(3)各种器材应符合医疗标准GB15980、GB15981要求。
(4)各种设备、器材应保证处于良好状态,定期消毒。
3.人员配置要求
(1)家庭病床医生: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经全科医师培训或通过卫生健康部门组织的家庭病床医生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至少具有2年从业经历。
(2)护士:具有护士资格证书、护士执业证书,通过卫生健康部门组织的家庭病床护理人员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
(3)康复医师或康复技师: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或康复技师证书。
(4)临床营养师:具有医师资格证书,或具备营养相关专业教育背景,经营养专业规范化培训后,通过卫生(营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
二、服务对象
符合收治范围的四川省辖区内家庭医生签约居民。
三、收治范围
(一)经住院治疗病情已趋稳定,但仍需继续观察和康复的患者。
(二)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有住院指征,因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困难的非危重症患者。
(三)外科手术后可以出院,或等待二期手术,但仍需进行各种管道或伤口护理或临床操作的患者。
四、服务内容
对有建床需求的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根据建床收治范围及评估结果,建立家庭病床,并提供以下服务:
(一)定期上门查体、观察病情和进行符合规定的诊疗。
(二)治疗项目包括针灸、推拿等中医服务项目,外科换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化疗、导尿、物理理疗、导管护理、造口护理、治疗性灌肠、喷雾吸入治疗、压疮的预防及护理等医疗护理服务项目。
(三)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血糖、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生化、电解质、床旁超声、射线照片等。必要时可到医疗机构完成。
(四)康复训练指导、营养膳食配制及指导、临床心理咨询和健康咨询。
(五)家庭病床不提供静脉输液、静脉注射等医疗服务。
五、环境要求
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到居室整洁、安静、舒适、安全。
(一)床铺及周围物品放置简洁、有序。
(二)定期流通空气,温度、湿度、光线合适。
(三)被褥清洁,松软,干燥,厚度适中。
(四)居室内家具物品放置稳妥、整洁。
(五)相对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
(六)定期用消毒液擦洗家具及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
(七)指导宜居环境的改造与配置。
六、服务方式
(一)上门服务
由服务机构派出医护人员,进入患者家庭提供以下服务:
1.医生查床服务:原则上每周查床1次,可根据病情调整查床次数;
2.护理服务:护士按家庭病床医嘱进行护理服务和指导;
3.告知服务:及时告知患者及其监护人,家庭病床诊治的局限性、有关医疗风险、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相关费用情况及撤床手续。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交代病情,及时转诊。如拒绝转诊,医生应在病历中记录,要求患者(或法定监护人)签字。
(二)信息服务
以《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扩展家庭病床服务和管理功能,提供家庭病床患者的健康档案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管理、治疗方案及护理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保结算、质量监控、服务监管,同时提供移动护理及监测等智能应用。
七、服务收费
(一)建立家庭病床和提供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按照医疗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医护人员的交通费由家庭病床患者承担,参照市场价或协议价执行。
八、服务机构管理
(一)组织管理
1.严格执行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有关家庭病床的规章制度、诊疗护理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2.家庭病床服务机构应建立家庭病床管理科(室),负责家庭病床的统筹管理、质量控制、服务信息收集反馈、投诉受理等工作,制定家庭病床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实施。
3.建立家庭病床质量控制评估机制,对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定期评估。
4.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信息管理制度,对建床、撤床情况进行登记和统计。
5.服务机构建床数量应与其配备的医生、护士数和管理、服务能力相适应,以保证家庭病床服务质量。
6.服务机构应按照家庭病床管理规范建立相应的服务流程和技术规范。
7.服务机构应建立合理的人员聘用、财务管理、档案管理、考核评价等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对服务资源、服务过程、服务监督与改进进行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
1.服务机构应聘用满足本规范要求的医护人员。
2.服务机构应有计划地对辖区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继续教育及职业道德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
3.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佳、沟通能力好等素质。
(三)患者信息管理
1.服务机构应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建立患者信息档案。
2.服务机构对患者信息管理应符合GB/Z28828-2012的要求。
3.服务机构应只获取满足服务需求的信息,不应获取超出服务需求的信息,禁止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患者信息。
(四)档案管理
服务机构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对患者信息、医护人员信息、机构管理档案等资料统一收集管理。
(五)安全管理
服务机构应建立安全应急预案,包括:交通事故、患者突发疾病、火灾、爆炸、医护人员受到伤害等,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演练。生活不能自理或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患者,医护人员开展服务时应有法定监护人在场。
(六)信息平台管理
1.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确保服务信息的合法性、及时性和真实性。
2.加强平台日常维护和应急管理,确保平台正常运作。
3.服务机构应建立信息平台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资料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九、工作制度
建床流程图
(一)建床制度
1.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出建床申请。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生应对患者进行预评估,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有权拒绝建床,并建议其住院或门诊治疗。
3.确定建床后,服务机构应告知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家庭病床诊疗的局限性、有关医疗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签订《家庭病床建床知情同意书》(附录1)。
(二)查床制度
1.家庭病床实行责任医生负责制。
2.家庭病床一经建立,责任医生及护理人员应于建床24小时内进行首次查床,评估并告知患者及其法定监护人病情情况及注意事项。
3.首次访视医护人员应对建床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详细询问病情,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情况、经济条件、家庭卫生环境等因素,对建床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评估,填写《家庭病床病情告知书》(附录2)《家庭病床医师首次查床记录》(附录3)《家庭病床建床护理评估表》(附录5)。
4.责任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查床计划,原则每周查床1次,并及时书写查床记录。每月应作阶段小结,并按要求填写《家庭病床阶段小结》(附录7)。
5.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巡视、护理计划。
6.护理期间做好护理工作,填写护理记录,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向责任医生报告。
7.责任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差错发生。
(1)治疗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及医用垃圾由操作人员在诊疗结束后带回服务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2)对生活不能自理、认知障碍患者,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时,须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属或看护人员在场;
(3)需要在家中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必须告知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有关医疗风险,并与患者(或法定监护人)签订《家庭病床皮下(或肌肉)注射知情同意书》(附录10)后,方可进行治疗。
(4)责任护士应指导家属、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护理,配合家属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5)发现传染病患者应及时报告,做好疫情登记,并指导家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护士长应定期进行护理查床,检查护理质量和医源性感染控制情况,研究解决护理问题。
(7)原则上每周须有至少1名医护人员上门查床。
(8)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各项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
(三)转诊制度
若患者病情加重,由于技术或设备条件限制等原因需要转诊治疗的,应及时通知家属,开具《家庭病床撤床记录(证明)》(附录8),并建议其转院治疗。如拒绝转院的,需在病历上记录,并要求患者或其法定监护人签字愿意承担拒绝转院的不良后果。
(四)撤床程序
1.对于经治疗后病情好转无需医疗干预、病情加重需要转院、患者及其法定监护人要求撤床的患者,由责任医生开具家庭病床撤床证明(附录8),办理撤床手续。
2.责任医生、护士应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进行健康指导。
3.撤床后的家庭病床病历,归入健康档案一并保存。
(五)岗位职责
1.医生职责
(1)医生应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承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为签约居民提供协议规定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2)由责任医生同患者或家属签署《家庭病床建床知情同意书》(附录1)。
(3)责任医生及家庭病床工作人员有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家庭病床的相关事项。
(4)家庭病床责任医生负责家庭病床患者在建床期间的医疗计划的制定,医疗文书的书写,疾病的诊治,保证医疗质量及安全。
(5)家庭病床责任医生应规范开具处方,服务机构质量管理部门应加强病历质量及处方质量的检查。患者撤床后,应将所有家庭病床病案资料按规定格式整理完整,交病案室管理。
(6)责任医生外出开会、培训及休假等不能保证正常在岗时,应将所管的患者委托其他医生代管巡诊,并向服务机构家庭病床管理部门报告。
(7)家庭病床患者因病情变化需转诊,主管医生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
(8)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对需上门巡诊的患者应做到每周出诊最少1次,工作时佩戴胸牌,携带相应出诊物品及急救设备。每次出诊应按要求完成《家庭病床医师巡诊记录》(附录4)《医嘱及护理记录单》(附录6)。
(9)家庭病床患者如需住院、转院或撤床等,责任医生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建床期有关病历及资料送至家庭病床管理科(室)办理手续。
(10)家庭病床责任医生自觉接受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的质控指导和考核。
(11)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适应症,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不符合医疗护理安全、违反医疗护理常规的出诊服务要求,医护人员有权拒绝,并向其说明拒绝的理由。
2.护士职责
(1)护理人员应认真执行医嘱,及时到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治疗。
(2)护理人员应热心为患者服务,并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家属做好患者的精神和生活护理,并督促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3)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应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的方法。必要时适当增加巡诊次数,以防意外发生。
(4)护理人员开展家庭病床护理时,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情变化,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生妥善处置。
(5)当家庭病床患者病情发生突变或恶化时,如病情允许,应协助患者转院治疗。
(6)对需较长的治疗和处置的,如膀胱冲洗、吸氧、留置导尿等,护理人员在离开患者之前,要仔细检查各部装置,保证牢固可靠,并加强巡诊。
(7)对传染病患者要及时登记报告疫情,采取适宜的隔离措施,并指导家属共同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3.护理操作规范
(1)无菌操作前,应作好有关准备,包括患者的准备、物品的准备及操作者的准备。患者准备包括皮肤清洁,居室环境清洁、完成就餐、排便。物品的准备包括将无菌物品放置在专供外出携带、密闭的容器或无菌包内。操作者前一天应修剪指甲、清洁头发,在操作前戴上口罩。
(2)有菌操作前,提前将需要消毒和消毁物品的容器准备好,以备操作后及时放入,避免污染患者的居住环境。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核对姓名、性别、年龄、地址、药品、浓度、剂量、方法、时间,并分别在操作前、中、后进行查对。
(4)严格按照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5)各项治疗后操作者应对治疗中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记录,包括治疗时间、患者主诉、伤口情况、护理经过、所耗物品等。
(6)将操作后用物进行妥善处理,应将用物放入专供浸泡消毒或放置污染的容器内,以备到医院内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不得污染患者居住的排水管道。
(7)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处理污染物后均应严格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手卫生。
4.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1)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
(2)医护人员在家庭病床医疗工作中发生一般差错,均应主动向责任医生报告,并及时进行登记。发生严重差错事故还应立即报告本机构分管领导,并积极组织抢救。
(3)服务机构应按规定报告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
5.交接班制度
(1)家庭病床管理科(室)应建立交接班制度。
(2)建立书面交接班本和物质交接班记录本,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
(3)重点交接新建床患者、特殊治疗患者、存在明显安全风险(如跌倒/坠床、精神行为异常、压疮、传染病)等患者。
(4)接班时发现问题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5)有关医护人员要详细报告重点患者的病情变化,讨论研究诊疗措施,责任医生要安排、布置工作任务。
(6)负家庭病床的责任医生、责任护士有变动时,必须认真进行床头交接班,以防脱节和差错事故发生,同时要书写交接班记录。
(六)韦德体育官网管理制度
1.家庭访视护士应按规定书写有关家庭护理文书资料。
2.家庭病床护理中的护理韦德体育官网,应按病历管理相关要求进行管理。
3.患者在家庭病床护理期间的医疗、护理韦德体育官网,应存放在服务机构,并按个案类别进行管理。
(七)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责任护士要结合患者的健康情况和个体化需求,做好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饮食、合理用药,活动和康复锻炼,复诊时间及流程,居家自我照护及注意事项等,必要时提供书面健康教育材料。
十、医疗质量控制
(一)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1.韦德体育官网会同省医疗保障局加强对全省家庭病床服务的监督与指导,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家庭病床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
2.各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会同同级医疗保障部门加强辖区家庭病床服务的监管,负责家庭病床的统筹管理、质量监控、服务信息监管等工作,制定家庭病床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服务机构严格执行。建立家庭病床质量控制评估机制,对家庭病床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等定期评估。建立家庭病床服务信息管理制度,对建床、撤床进行登记和统计。
3.服务机构负责人要加强家庭病床建床、撤床等监督和管理,规范责任医生及护理人员家庭病床服务的日常监管,防范医疗差错事故。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应及时向辖区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4.建立投诉受理机制,投诉处理率95%以上。
5.做好出入床、转归、费用等统计登记工作。
(二)医护人员培训
1.制定并落实医护人员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计划,使医护人员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2.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及时掌握和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三)医护人员考核制度
1.定期对家庭病床医护人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行风、工作纪律、执业行为(包括收费标准执行情况)、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包括病历质量、处方合格率等)、工作效率和效益。
2.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应按规定进行诊疗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分管领导和责任医生要定期检查医护质量和各项制度执行情况。
3.考察了解家庭病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护质量、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
4.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工作纪律,遵守医护人员守则。如有违规行为,应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
(四)医疗质量评价
1.质量管理相关目标
(1)遵循医疗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制定诊疗计划,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
(2)加强运行病历的监控与管理,落实核心制度和规范要求,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3)落实岗位职责,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等级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4)规范治疗,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其他药物治疗指导原则、指南。
2.相关评价指标
(1)已撤床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
(2)差错事故发生率
(3)家庭病床压疮发生率
(4)医源性意外伤害发生率
(5)转归情况:死亡率、向上级医院转诊率
(6)家庭病床感染发生率
(7)家庭病床病历质量
附录1
家庭病床建床知情同意书
患者:
欢迎您选择本机构为您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现将有关事项告之如下:
一、收治范围
1.经住院治疗病情已趋稳定,但仍需继续观察和康复的患者。
2.诊断明确的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有住院指征,因行动不便,到医疗机构就诊困难的非危重症患者。
3.外科手术后可以出院,或等待二期手术,但仍需进行各种管道或伤口护理或临床操作的患者。
二、服务内容
1.医生查床服务:每周查床1次,病情较重者须增加查床次数,急重者及时转院。
2.护理服务:护士按家庭病床医嘱进行护理服务与指导。
3.告知服务: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负责与家属取得联系,交待病情,采取措施,及时转院。
4.医疗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执行医疗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
三、您或家人的义务
1.提供的患者资料情况属实。
2.提供患者有效的通信联络方式,确定联系人,保证通讯联系畅通。
3.患者病情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病情不适宜在家治疗时应遵照责任医生要求及时转诊。
4.配合责任医生、护士对患者的治疗。
5.按收费标准支付费用。
6.按要求办理建床、撤床手续。
患者(家属)已了解日常注意事项,理解病情变化时,家庭病床的局限性,将尽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患者本人签名: 责任医师签名:
法定监护人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与患者关系: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附录2
家庭病床病情告知书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病案号: |
身份证号: |
||
家庭住址: |
联系电话: |
||
一、简要病情分析(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 |
|||
二、目前主要诊断 |
|||
三、治疗方案 |
|||
四、病情指导意见 |
|||
患者本人签名: 法定监护人签名: 与患者关系: 年 月 日 |
医生签名:
年 月 日 |
||
附录3
家庭病床医师首次查床记录
病案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家庭住址: |
联系电话: |
||||||||||||||||||||||||||||||||||||||||||||||||||||
一、简要病情分析(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 |
|||||||||||||||||||||||||||||||||||||||||||||||||||||
二、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 □呼吸困难 □胸痛咯血 □发热盗汗 循环系统:□胸闷胸痛 □心悸气促 □头晕头痛晕厥 □少尿下肢水肿 消化系统:□腹痛腹胀 □腹泻 □恶心呕吐呕血 □反酸嗳气□ 黑便 泌尿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血尿腰痛 □颜面水肿 造血系统:□乏力晕厥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胸骨压痛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畏寒怕热 □多饮多食多尿 □视力障碍 □性格及第二性征改变 神经精神系统:□抽搐麻木 □间歇性跛行 □意识障碍 □记忆力下降 □幻觉定向力障碍 肌肉骨骼系统:□肌肉萎缩 □肢体麻木 □四肢畸形 □骨摩擦感 □关节红肿热痛 □脊柱畸形、活动受限、叩痛 |
|||||||||||||||||||||||||||||||||||||||||||||||||||||
三、目前药物口服情况
|
|||||||||||||||||||||||||||||||||||||||||||||||||||||
初步诊断:
|
|||||||||||||||||||||||||||||||||||||||||||||||||||||
诊疗方案: 医师签名: 年 月 日 |
|||||||||||||||||||||||||||||||||||||||||||||||||||||
附录4
家庭病床医师巡诊记录
病案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病情变化及处理:(包括一般情况、症状、体征,新加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处理)
责任医师签名: 年 月 日 |
附录5
家庭病床建床护理评估表
病案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联系电话: |
||||||||||||||
职业: |
民族: |
婚否: |
||||||||||||
诊断: |
||||||||||||||
一、护理评估 |
||||||||||||||
生命体征: |
T:℃ |
BP: mmHg |
P:次/分 |
R:次/分 |
||||||||||
意识: |
□清醒 □模糊 □嗜睡 □昏迷 □其他 |
|||||||||||||
表情: |
□正常 □淡漠 □痛苦面容 □其他 |
|||||||||||||
面色: |
□正常 □潮红 □苍白 □黄染 □其他 |
|||||||||||||
营养: |
身高cm 体重kg 标准体重kg |
|||||||||||||
过去三个月内体重有无减轻: |
□无 □有(减轻kg) |
|||||||||||||
体位: |
□主动体位 □被动体位 □被迫体位(□端坐位 □半坐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
|||||||||||||
体型: |
□一般 □消瘦 □肥胖 □其他 |
|||||||||||||
皮肤: |
□正常 □潮红 □黄疸 □苍白 □发绀 □瘀斑 □皮疹 □瘙痒 □完整 □破损 □褥疮(部位大小)□其他 |
|||||||||||||
皮肤饱满度: |
□正常 □脱水 □皮肤干燥 □水肿(部位程度) □其他 |
|||||||||||||
口腔黏膜: |
□完整 □溃疡 □白斑 □红肿 □其他 |
|||||||||||||
假牙: |
□无 □有(□上 □下 □活动 □固定)□其他 |
|||||||||||||
食欲: |
□正常 □欠佳 □增加 □恶心 □吞咽困难 □其他 |
|||||||||||||
饮食: |
□正常 □流质 □半流 □普食 □低盐 □低脂 □鼻饲 □造瘘管 □静脉营养 □其他 |
|||||||||||||
排尿: |
□正常 □失禁 □潴留 □尿频 □尿急 □尿痛 □排尿困难 □滴尿 □少尿 □多尿 □尿管(尿量毫升) |
|||||||||||||
尿色: |
□正常 □茶色 □浑浊 □血尿 □其他 |
|||||||||||||
排便: |
□正常 □便秘 □腹泻(次/日) □失禁 □大便变细 |
|||||||||||||
大便颜色: |
□正常 □血便 □柏油样 □黏土色 □其他 |
|||||||||||||
活动: |
□正常 □无力 □室内活动 □能坐 □轮椅活动 □床上活动 □卧床不起 □偏瘫(□左上肢 □左下肢 □右上肢 □右下肢) □截瘫(□高位 □低位) |
|||||||||||||
自理能力: |
□自理 □需要帮助(□进食 □入厕 □淋浴 □穿衣 □行走)□完全依赖 |
|||||||||||||
睡眠: |
□正常 □失眠 □早醒 □多梦 □日夜颠倒 □服镇静剂(药名剂量) |
|||||||||||||
昼夜总睡眠时间: |
□小于4小时 □6-8小时 □大于12小时 |
|||||||||||||
感觉: |
□视力正常 □视力低下(左右) □失明(左右)□其他 □听力正常 □听力低下(左右) □失聪(左右)□其他 |
|||||||||||||
疼痛: |
□无 □有(部位性质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疼痛程度) |
|||||||||||||
饮食习惯: |
禁忌偏好 |
|||||||||||||
吸烟: |
□不吸 □吸(每日支,已吸年) □已戒(年) |
|||||||||||||
饮酒: |
□不饮 □偶饮 □大量(每日两酒) □已戒(年) |
|||||||||||||
吸毒: |
□无 □有(名称量已吸时间年) □已戒(年) |
|||||||||||||
过敏史: |
□无 □不明确 □有(过敏原:) |
|||||||||||||
曾患疾病: |
|
|||||||||||||
曾做手术: |
|
|||||||||||||
家族史: |
|
|||||||||||||
沟通方式: |
□语言 □文字 □手势 |
|||||||||||||
与人交流: |
□良好 □差 |
|||||||||||||
表达与理解能力: |
□良好 □差 |
|||||||||||||
爱好: |
□旅游 □聊天 □上网 □打麻将 □运动()□其他 |
|||||||||||||
对疾病认识程度: |
□了解 □部分了解 □不了解 |
|||||||||||||
辅助工具: |
□无 □轮椅 □手杖 □助行器 □假肢 □其他 |
|||||||||||||
心理健康: |
□开朗 □兴奋 □恐惧 □焦虑 □痛苦 □压抑 □绝望 |
|||||||||||||
精神心理: |
□严重痴呆或抑郁 □轻度痴呆 □没有精神心理问题 |
|||||||||||||
跌倒风险评估: |
□不明原因的跌倒经历 □体能虚弱 □头晕体位性低血压 □无人陪伴 □意识障碍 □智力障碍 □活动障碍 □视觉障碍 □不合适的鞋子 □地面湿滑无防护滑垫 □缺乏保护性预防措施 |
|||||||||||||
压疮风险评估 |
感觉 |
□完全受限 □非常受限 □轻度受限 □未受限 |
||||||||||||
潮湿 |
□持续潮湿 □潮湿 □有时潮湿 □很少潮湿 |
|||||||||||||
活动力 |
□卧床 □轮椅 □偶尔行走 □经常行走 |
|||||||||||||
移动力 |
□完全无法移动 □严重受限 □轻度受限 □未受限 |
|||||||||||||
营养 |
□非常差 □可能不足够 □足够 □非常好 |
|||||||||||||
摩擦力和剪切力 |
□有问题 □有潜在问题 □无明显问题 |
|||||||||||||
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 |
□散瞳剂 □镇静安眠剂 □降压利尿剂 □抗癫痫剂 □麻醉止痛剂 □其他 |
|||||||||||||
二、家庭环境安全评估 |
||||||||||||||
家庭结构: |
□主干家庭 □核心家庭 □联合家庭 □单身家庭 □其他 |
|||||||||||||
教育程度: |
□文盲 □小学 □中学 □中专 □大专以上 □其他 |
|||||||||||||
日常照顾: |
□夫/妻 □父母 □子女 □亲戚 □保姆 □自我照顾 □其他 |
|||||||||||||
医疗费用: |
□医保 □自费(□能支付 □有困难) □其他 |
|||||||||||||
家属关心程度: |
□关心 □不关心 □过于关心 □其他 |
|||||||||||||
人际关系: |
□和谐 □紧张 □有固定的朋友 □不愿意与人交往 □其他 |
|||||||||||||
社区环境: |
□菜市场 □学校 □公园 □商场 □工厂 □健身场所 □老年人活动中心 □噪音 □空气污浊 □污水 |
|||||||||||||
房子: |
□电梯 □非电梯 房屋面积()㎡居住人数()个 □通风(□流通 □清新 □欠佳) □光线明亮 □灯光昏暗 □地板平整 □其他 |
|||||||||||||
客厅: |
□电视 □神位 □扶手楼梯 □无障碍 □物品摆放杂乱 □垫子、地毯不安全 □阻塞 □家电设备不安全 □存在含铅油漆 □其他 |
|||||||||||||
厨房: |
□煤气 □烧柴 □压力锅 □污水处理不当 □食物存贮不当 □昆虫 □过滤水 □自来水 □杂物过多其他 |
|||||||||||||
浴室: |
□蹲厕 □坐厕(□扶手 □电话) □管道煤气 □电热水器 □淋浴 □桶浴 □盆浴 □防滑 □其他 |
|||||||||||||
卧室: |
□硬床 □软床 □功能床 □空调 □风扇 □其他 |
|||||||||||||
三、评估内容及结论 |
||||||||||||||
1.护理干预计划: |
||||||||||||||
2.健康教育指导: 责任护士签名: 年 月 日 |
||||||||||||||
附录6
医嘱及护理记录单
病案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入户时间 |
出户 时间 |
医嘱内容 |
护理记录 |
医生签名 |
护士签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7
家庭病床阶段小结
病案号: |
姓名: |
年龄: |
性别: |
|
建床日期: |
||||
建床诊断:
|
||||
阶段治疗经过:
|
||||
护理干预: |
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次 时间/次:□小于20分钟 □20分钟 □20-40分钟 |
|||
□药物副作用及服药方法的讲解 |
||||
□运动的干预 |
||||
管道管理:□胃管 □尿管 □胸腔引流管 □腹腔引流管 □胆道引流管□膀胱或肾造瘘管 □人工肛门 □气管切开管道 □深静脉置管 |
||||
□口腔及假牙管理指导 |
||||
□吞咽呛咳指导 |
||||
继续建床理由:
责任医师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年 月 日 |
||||
附录8
家庭病床撤床记录(证明)
病案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建床日期: |
撤床日期: |
建床天数: |
|||
撤床诊断:
|
|||||
小结:(发病情况、治疗经过、撤床时情况、撤床医嘱等)
|
|||||
转归: |
□治愈 □好转 □转院 □患方要求撤床 □患者死亡 |
||||
责任医师签名:
年 月 日
附录9
家庭病床撤床护理评估表
患者姓名: |
性别: |
年龄: |
|||||||
病案号: |
联系电话: |
||||||||
(一)撤床评估 |
|||||||||
诊断: |
|||||||||
生命体征: |
T:℃ |
BP: mmHg |
P:次/分 |
R:次/分 |
|||||
对疾病认识程度: |
□了解 □部分了解 □不了解 |
||||||||
心理状态: |
□稳定 □焦虑 □压抑 □否认 □对抗 |
||||||||
自理能力: |
□自理 □需要帮助(□进食 □入厕 □淋浴 □穿衣 □行走) □完全依赖 |
||||||||
皮肤情况: |
□完整 □干燥 □破损 □褥疮 |
||||||||
伤口情况: |
□Ⅰ期愈合 □Ⅱ期愈合 □Ⅲ期愈合 □拆线 口未拆线 |
||||||||
病愈情况: |
□治愈 □好转 □未愈 □恶化口上转医院 |
||||||||
带管出院: |
□无口有() |
||||||||
并发症: |
□无 □有(□肺部感染 □尿路感染 □静脉炎 □口腔感染 □其他) |
||||||||
家居环境安全是否有改善: |
□无 □有 |
||||||||
(二)健康教育 |
|||||||||
2.1是否对患者宣教了所患疾病的防病知识 |
□是 □否 |
||||||||
2.2是否教会患者所用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
□是 □否 |
||||||||
2.3是否有宣教卫生习惯和科学的饮食起居知识 |
□是 □否 |
||||||||
2.4是否教会患者防止坠床跌倒的预防知识 |
□是 □否 |
||||||||
2.5患者或家属是否能复述你以上所宣教的健康知识 |
□是 □否 |
||||||||
(三)指导意见
责任护士签名: 年 月 日 |
|||||||||
附录10
家庭病床皮下(或肌肉)注射知情同意书
患者:
根据您的请求及病情需要,您需要本机构在您的家中为您实施皮下(或肌肉)注射。鉴于家庭皮下(或肌肉)注射具有一定的风险,现将相关风险及注意事项向您作如下说明: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风险
神经性损伤、局部红肿或硬结形成、针头弯曲或针梗折断、局部或全身感染、疼痛、伤口渗液、出血、低血糖、过敏反应以及药物本身易引起的常见并发症等。
二、为降低患者的风险,请务必做到
1.如实告知医护人员,患者既往有无过敏史、哮喘史、心脏病史。
2.注射时确保有监护人陪同。
3.操作完成后遵医嘱休息,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当发生皮下肿胀、皮疹、寒战、头晕、抽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时,请及时联系您的责任医师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患者本人签名: 责任医师签名:
法定监护人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与患者关系: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