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18时起,成都市全体居民原则居家。对因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危急重症儿童来说,其家长难免因无法随时探视而担忧;对患有孤独症、脑瘫、发育迟滞等疾病的孩子来说,如何能及时接受治疗或进行康复也是部分家庭担心的问题。
9月9日至11日,记者采访了多名儿童康复中心、新生儿科、儿童重症医学科等的医护人员发现,“大白们”正用他们特别的举措,给予了孩子特别的爱:让孩子减少分离焦虑、让家长心中有底。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正在照顾宝宝。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供图
“无陪护病房”增设“家庭影院”“移动探视终端”,缓解孩子分离焦虑和家长担忧
9月11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医学科内,医护人员正在照顾病房里的几名危急重症患儿。该院急重症中心护士长兼PICU护士长何婧表示,PICU是专门收治危重症患儿的无陪护病房,在治疗外时段,孩子们病床前方多了2个“家庭影院”——2个投影仪正在放着动画片、健康宣教小视频。“过去我们会拿平板电脑放动画片帮孩子缓解紧张情绪,但不太好固定,我们就想到买大投影仪,播放‘咳嗽的礼仪’‘如何正确戴口罩’等健康益智的动画片和视频。”何婧说,更重要的是,患儿家长可通过“移动探视终端”和孩子见面。家长们可通过这种方式听医护人员讲解孩子病情,孩子也能看到父母的脸,能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也能缓解家长对宝宝的相思之苦。
儿童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正在用“移动探视终端”与孩子父母沟通。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供图
11日下午,在该院另一个无陪护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2名风险区黄疸患儿陆续出院,又有几名风险区的黄疸患儿即将入院。该院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勇介绍,新生儿科主要收治28天以内的婴儿,截至9月11日下午,70多个宝宝里有3个来自风险区,其中1个患有黄疸、1个患有肺炎、1个患有败血症。张勇介绍,疫情期间,为给风险区的宝宝们做好医疗保障服务,医院专门设单独病区,配备单独的医护人员和呼吸机、抢救暖箱、抢救辐射台、转运暖箱等单独的医疗设备。
“和以往不同,考虑这次因疫情原则居家,为了让家长不再担心,我们额外增加一次医生病情交代的时间。”主治医师夏利介绍。
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邹志慧告诉记者,“孩子入院第二天,我们就会把详细的患病情况、治疗方案都告知家长。同时,管床医生和护士都会给家长分别进行2次电话和2到3次线上视频沟通。”
据张勇介绍,9月7日至9日,该院新生儿科还开展了网上免费咨询的义诊活动,开放240个免费咨询名额,解答新生儿父母的系列问题。
点对点线上康复指导,治疗师给超150个孩子当起“网课老师”
“老师,娃儿眼看着这段时间开口冒话了,现在不能下楼玩耍,我担心他又不想说话了”“每天都来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能迈几步了,久不来的话担心孩子‘退步’……”成都市宣布全体居民原则居家第一天,家长们给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发去信息,表达担心。
“不少家长们考虑出行有风险不想到医院,我们就提供线上康复指导到家的服务。”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儿童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孔勉和其他同事,从9月2日起,对居家的患儿和家长推出每日特别服务——治疗师的线上康复答疑指导和布置“康复网课作业”。
除了线上指导之外,治疗师也不忘悉心照料仍在儿童康复中心治疗的孩子们。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供图
就这样,该院儿童康复中心超过20个治疗师,当起150多个患儿家庭的“线上康复老师”,“授课”范围包括运动功能训练、言语治疗、感觉统合等。
“我们的‘学生’,都是有脑瘫、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等情况的孩子,最大的7岁,最小只有几个月,我们会教家长如何给孩子进行家庭干预,教孩子如何运动康复等。”孔勉说。
让该院儿童康复中心言语治疗师曾敏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发育迟缓的4岁男孩明明(化名)。她每天会给患儿家庭布置“康复作业”。“您可以给明明说‘宝贝,把你的鞋子拿过来’,停半分钟,观察他的反应,如果孩子有伸手动作,您可以鼓励他,但不直接说‘你真棒’这个结论,可以说得更具体,如‘你刚刚伸手去拿鞋子的动作真棒’,让孩子知道被表扬的具体原因。”
诸如此类的“暖心网课”,每天都在上演。孔勉说,针对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他们会教家长减少孩子的屏幕暴露,增加社会性沟通;对脑瘫患儿,他们会在视频里示范做些肌肉性的训练……如果家长们没按时给“老师”上传家庭康复训练的“作业”,可能也会收到来自治疗师温柔的提醒。
线上康复指导计划一经推出,家长们或是把自己在家庭康复中遇到的困难与老师进行沟通与讨论,或是把家庭康复训练的视频与治疗师分享,有问有答,及时的沟通保障着孩子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