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报
第十一期(总第三十七期)
省卫生计生委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2017年8月25日
推进健康扶贫关口前移 有效阻击因病致贫返贫
——广元市实施“四+四”模式推进健康村建设
贫困地区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实施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助力贫困患者脱贫奔康是当务之急,但是要从根本上、源头上阻击因病致贫返贫,还需要关口前移、多管齐下,加强健康环境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让贫困地区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健康细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环节多,需要统筹推进。广元市通过建立“四套体系”,推行“四大行动”,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健康家庭、健康村建设。
一、建立“四套体系”
建立一套人马。市卫计委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指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推进全市创建工作。县区由政府统筹,成立由分管副县区长任组长,卫计、政府办、广电、扶贫移民、农业、文明办等部门负责人和乡镇(街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健康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卫计部门牵头,乡镇(街道)主体实施,其他县级部门根据职能和责任分工协调配合。县区卫计部门和乡镇(街道)分别成立专门的创建指导工作机构,落实责任领导及人员,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建立一套方案。创建工作坚持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市卫计委确定2个县区探索试点,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总结提炼工作经验,通过现场参观、会议交流等方式在全市推广学习。试点县区坚持把健康家庭、健康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等有机融合,统筹实施。明确健康家庭达到70%可以申报健康村,健康村达到80%可以申报健康乡镇。
建立一套标准。各县区组织专家顾问团队,结合实际研究制发健康家庭和健康村的建设标准,广泛宣传,提高知晓率。健康家庭标准主要涉及“四好五有”等内容:即习惯好、身体好、环境好、家风好;有健康明白人、有签约医生服务、有健康劳动力、有应急小药箱、有无公害种植养殖业。健康村标准主要涉及“六好”等内容,即健康教育开展好、医疗卫生服务好、健康家庭创建好、环境卫生整治好、绿色产业发展好、村风民俗形成好。
建立一套机制。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分解下达县、乡、村创建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督查事项范围。根据健康家庭和健康村建设标准制定考评细则,明确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内容、考评分值、考评结果应用等。实行半年一考评,规范并严格考评程序,考评达标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县健康村创建领导小组统一命名授牌,实行动态管理。对考评结果及时在村委会通报,其中好的表扬、差的曝光。建立工作推进机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推行“四大行动”
健康知识宣传行动。统筹乡、村、家庭各方面资源,科学布局、统一建设健康知识宣传阵地,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主要村组道路、人口集中区域、家庭适宜位置张贴健康知识宣传专栏、牌匾,定期更新宣传内容。利用电视栏目、村村通广播、村民坝坝会、农民夜校、“三下乡”、结对帮扶等方式,大力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巡诊义诊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保健意识。加强健康家庭、健康村创建标准宣传,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健康行为促进行动。加强乡、村两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阵地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健智活动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环境氛围。大力开展全民减盐、减脂、减糖的“三减”活动,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勤打扫卫生的“三勤”活动,禁烟、禁不健康饮酒、禁赌的“三禁”活动,加强典型示范教育,用身边好典型教育引领身边人。积极宣传科学就医观念,引导群众定期健康体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开展文明知客、民间器乐、农村体育、生产技能等培训和比赛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促进群众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习惯。
健康环境治理行动。结合“四好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健康环境治理行动。整合各类项目,对农村土坯房进行拆建,统一规划,统一风貌,统一建设,规划实施“四改一建”(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建沼气)项目,统筹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建设。大力整治垃圾乱倒、摊点乱摆、车辆乱停、广告乱贴、工地乱象“五乱”和乱吐、乱扔、乱倒及公路沿线车辆乱抛撒、乱搭乱建“新五乱”,突出以居(村)民院落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组织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做到场镇有专职保洁队,村社有专职保洁员。完善安全饮水设施,加强水源和末梢水安全监测。提高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质量。
健康服务保障行动。建成达标村卫生室,优化设施设备,提高村医素质,规范管理流程,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每个村卫生室配置掌上“卫计E通”,实现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录入、上报“直通车”。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针对群众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重点对建卡贫困人口、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人群开展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服务。同时,组织县级医疗专家定期深入贫困村开展巡回诊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案例1
广元市昭化区“四个全域覆盖保障全民健康”
——昭化区健康扶贫创新推进“健康村”
“健康家庭”
一、健康阵地全域覆盖。增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做实村级健康教育、打造房前屋后宣传引导、用活巡回诊疗移动三个健康教育阵地,确保群众生活生产期间,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健康教育。区财政挤出资金140万元,专门购置医疗巡回车1辆,组建区级巡回医疗服务队,每周至少2次进村入户开展巡回诊疗,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及时得到B超、DR等辅助检查、疾病筛查、健康指导和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仅2017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巡回诊疗近100次、覆盖了65%的行政村,直接受益群众达9.5万余人次,通过巡回诊疗,基本实现每个家庭每年能够享受到1次以上“家门口”健康服务。
二、健康明白人全域覆盖。分层级培养和建立健康教育队伍,全面普及群众防病保健知识,增强群众健康管理能力。培育乡级健康教育师、村级健康管理指导员、家庭健康明白人等乡、村、家庭“三个”健康明白人。同时,每户发放一本《健康管理手册》,由健康明白人记录家庭成员主要健康状况。今年以来,共培养乡级健康教育师120余名,村级健康指导员240名,健康明白人1万余名。
三、健康习惯养成全域覆盖。一是养成健康生活好习惯。开展家家户户大扫除和村容村貌大整治活动,组织群众清杂理乱,消灭“四害”,减少疾病发生源和传染源。开展全民减盐、减脂、减糖“三减”活动,降低疾病发生风险。开展禁烟、禁嗜酒、禁毒“三禁”活动,全区绝对戒烟率达24.7%、饮酒量下降33.6%。二是养成健康文体好习惯。成立1支百姓宣讲团,选拔1支文明知客队伍,利用红白喜事,把国家好政策和健康教育知识传递给人民群众。组建1支文体队伍,给每个村规范化建设1--2处健身广场和1个文化活动室。三是养成文明新风好习惯。大力开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主题教育,挖掘农村道德典型,设立善行义举和身边好人榜,评选一批模范人物,营造团结家庭、和谐邻里良好氛围,引导群众保持健康的心理。
四、健康信息化全域覆盖。一是构建村级公卫服务信息化体系。为每个村卫生室配置智能化家庭随访一体机和掌上“卫计E通”,把每个群众的健康信息、体检结果和健康综合评价以短信形式发送至群众手机,提高了对群众健康管理的规范性和时效性。二是构建区乡村三级远程诊疗体系。为区、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配备远程诊疗设备,实现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区级医疗机构3方医疗资源互联互通,既避免了群众盲目就医造成的医疗资源浪费,又避免了不合理就医造成的经济压力。三是构建慢病管理信息化体系。由乡级健康教育师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微信管理群,充分利用“3+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专业优势,将辖区内慢病患者纳入集中管理。在微信群内,既有专业人员的健康指导和提醒,又有慢病患者个人健康管理经验的分享,增强了慢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
昭化区通过“四个全域覆盖”,创新推行“健康村”“健康家庭”创建,初步形成了以“治病为主”向“防病为主”转变的新格局,实现了人民群众“少生病、晚生病”目标。截至目前,全区启动健康村创建180个,健康家庭创建22000余户。
案例2
苍溪县“七个一”推进健康细胞建设
全力阻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代际相传
一、高度重视,一个主体抓统筹
健康细胞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创建工作中,苍溪县建立了县、乡(镇)、村(组)和家庭“四级共建、以乡镇为主”的创建机制,县卫计局为牵头部门,有关县级部门根据职责协调配合,乡镇人民政府为创建实施主体。
二、明确任务,一个标准为指南
该县结合“四好”新村建设标准,制定了健康家庭和健康村的建设标准。健康家庭的标准概括为“四好五有”;健康村的标准为“六好”。同时,围绕创建标准制定了考评细则,实行百分制考核,由县健康家庭和健康村创建领导小组统一命名授牌,实行动态管理。
三、摸清现状,一次调查明家底
基线调查工作由各乡镇卫计办和卫生院组织人员进村入户,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通过基线调查发现,现阶段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群众健康意识淡薄、饮食习惯不好。
四、注重培训,一个讲堂强意识
在健康细胞建设中,依托“农民夜校”,开办了健康知识大讲堂,努力为每个家庭培养一名“健康明白人”。组建以乡村干部和卫生防病、卫生监督与医疗服务专家为主的师资队伍,采取乡村干部讲政策、医疗专家讲常识的办法,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大宣讲。既讲上级政策又讲健康常识。
五、送医上门,一支团队优服务
做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了“1+4”健康服务团队(即:1名县级专家+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公卫人员和护士各1名,乡村医生1名共5人负责1个行政村)。“1+4”健康团队服务,有效实现了贫困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和科学治疗。
六、协同推进,一批活动促创建
在健康细胞建设中,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展了“四改一建”行动(改厨、改厕、改水、改圈,建沼气)。开展“环境治理”行动,大力治理农村“五乱”(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
七、巩固提升,一套机制促长效
为使健康家庭和健康村建设收到实效并得以巩固,该县还建立了重点帮扶、定期复评、医疗救助三项机制。对农村已经脱贫和非贫困家庭因患重特大疾病导致家庭人均纯收入接近或达到该县贫困人口标准的,及时纳入医疗救助范畴,真正实现了医疗救助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