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丽,女,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中心总护士长。中国南丁格尔志愿者,带动医院护理团队不断开拓,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肿瘤患者营养规范化筛查、评估达到省内领先,全国先进水平。
见到唐小丽时,她刚从四川省肿瘤医院尚未投入使用的新大楼匆匆回到肿瘤外科,还来不及寒暄,刚刚坐下来的她又被同事叫了出去。终于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唐小丽偷闲在堆满装修建材的新大楼内和我们见面,到这时她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
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什么罗明(化名)不见了赶紧找。”2010年,唐小丽接到值班护士电话,说一位患者不见了,她赶紧前往医院与保卫人员、患者家属一起寻找,找遍了医院也不见罗明身影。第二天,在警察的帮助下,唐小丽与科主任带着罗明家属在一家旅店内找到了罗明,却发现他躺在浴室内已经停止了呼吸。
罗明是一位律师,因患肺癌,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唐小丽注意到他情绪有些异常,并且拒绝了手术,努力相劝,罗明还是自行出院。三个月后,罗明全身多处疼痛难忍,再次来到肿瘤医院,医生却发现他的癌细胞扩散,已经骨转移,再无手术的机会。入院第三天晚上,他悄悄从医院离开,发生了上述一幕。
“因为恐惧,特别是疼痛,一些癌症病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唐小丽惋惜道。1994年,21岁的唐小丽从学校毕业,来到四川省肿瘤医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她接触的病人几乎都是肿瘤患者,疼痛折磨着他们,她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很多病人说死并不可怕,就怕生病时疼痛的折磨。”这件事对唐小丽的触动很大,也驱使她与医生团队一起开展肿瘤患者疼痛规范治疗研究。通过团队的努力,2012年,四川省肿瘤医院被评为原卫生部首批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医院,在省内担负起癌痛护理质控及培训责任。
既当学生,也当老师
唐小丽现在是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中心总护士长,15个科室的管理,新大楼使用前期的布局安排、安全测试、仪器设备招标等工作使她忙得团团转,可她每天却像打了鸡血一样精力充沛,被科室同仁笑称为“鸡血同志”。
唐小丽(右)了解一线护士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周末,别人都会休息,而她的周末是用来总结提升、继续学习的,“平常杂事太多了,周末没那么多琐事,适合梳理总结。”上班的时间工作,休息的时间学习,已经成了唐小丽生活的常态,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唐小丽患上了偏头痛,用她的话说“包里其它可以缺,就是不能缺止痛药。”
2015年1月,唐小丽从医院癌痛专业组来到营养专业组,但因为临床医护营养知识的不足,唐小丽只能从零开始,她买来书籍自学,又带领团队拜访专家,动员全院医护学习营养知识,建立“日问制”,要求护士们每天补充新知识,利用早晨坐地铁、下班等零散的时间学习,“要提升护理品质必须大家一起进步!”
“很多人都有误解,认为癌症病人吃得营养了癌细胞会长得更快,”唐小丽说,“其实营养不良会增加感染几率,增加并发症。”为了改变患者观念,唐小丽一边做学生一边当老师,她来到社区、其他医院,采用义诊、讲座、患教会、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带动全院专业小组进行肿瘤预防、肿瘤康复、饮食营养等健康宣教义务服务。
拼命工作,感动相伴
那么拼命的唐小丽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工作中病人一句“你休息下嘛”就能让唐小丽心生感动。“唐老师,你咋每天都第一个到科室,最后一个离开科室听说你经常偏头痛,要注意照顾好身体!”上夜班时刚刚完成手术的病人突然叫住她,对她说,“一晚上都在跑,你稍微休息一下嘛”;一位88岁的老红军做完肺部手术回家一周后,亲笔写了感谢词、做了锦旗,让女儿推着轮椅带他来到医院亲自感谢小丽护士……唐小丽说让她感动的事实在太多了。
这段时间,唐小丽读高三的女儿间断性拉肚子快一个月了,由于住校,母女俩只能通过电话、qq联系,但信息回复总是延迟,常常是女儿中午说的话,唐小丽晚上才有时间看,然后满怀歉意地询问女儿情况,买来药也只能让丈夫送到学校去。懂事的女儿并没有抱怨,而是在妈妈的影响下立志学医。
每年,新护士进来时,唐小丽都会对她们说,“医护人员要做到良心是底线,爱心是动力,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可能不脏、不累、不奉献。”